乡村美育E课堂第八周周记|情境下创造美,体验中感知美
情境下创造美
体验中感知美
本周的轮值导师为罗宇欣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邱敏莉(组长)、谢婧洲、陈之文、李安欣、谈晓琳;负责二年级教学的邓小湘(组长)、杨栋文、欧娟、古诗、彭璐妍。
一年级《母鸡叫咯咯》
本期一年级的教学作品选择了湘艺版一年级下册《母鸡叫咯咯》。该作品是一首bE大调、2/4拍、一段体的德国儿歌,共4个乐句,1、2、4为相似乐句,同头异尾,2、4为相同乐句。歌曲旋律愉悦轻快,由d-r-m-f-s-l组成,旋律多为小三度跳进进行。节奏以ti ti ta为主,歌曲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母鸡下蛋的情景,欢快跳跃。
教学设计亮点
(一)情境贯穿教学全程,激发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开心农场春游”展开。
课堂导入阶段,我们以邀请学生去开心农场春游为情境,自然地引出向小羊、小鸭问好以及聆听公鸡叫猜谜等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节奏知识。这种情境式的导入,相较于传统复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
在新课教授环节,通过播放母鸡下蛋的视频,创设“看到鸡妈妈在做什么”的问题情境,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初听音乐,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巩固拓展阶段,设计开心农场音乐会,邀请学生分组扮演母鸡和小鸡进行演唱,学生在农场情境中,进一步深化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使教学过程连贯且充满趣味性。
(二)情境丰富节奏学习,深化审美感知
在“走进农场”的情境中,向不同动物问好的环节巧妙融入了节奏元素。向小羊问好时,配合手模仿小羊角的动作,学生在“咩咩咩咩”的叫声中感受相应节奏;向小鸭问好时,双手嘴前交叠并做出休止符小鸭喝水动作,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节奏中的停顿。这些具体的情境和动作,将抽象的节奏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感受动物形象的同时,自然地理解和掌握节奏,深化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审美感知。
(三)律动与节奏学习紧密结合,增强直观体验
学习“咯咯哒”节奏型时,我们引导学生模仿母鸡叫声,并加入拍手点腕(X X X)的手势动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身体动作与节奏紧密相连,使原本抽象的节奏变得直观可感。例如,在接念前两乐句的教学中,学生在念白“咯咯哒”的同时做出拍手点腕动作,进一步强化了对节奏的记忆和把握,让学生在轻松的律动中更好地理解歌曲节奏特点。
(四)律动助力歌曲演唱,提升音乐表现力
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丰富的律动动作。如让学生模仿母鸡翅膀扑腾的动作作为稳定拍,无论是用“咯”哼唱,还是逐句教唱、带词学习阶段,学生都通过这个动作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律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保持节奏,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情绪,增强了对歌曲的表现力和情感体验。在完整表现环节,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视频律动演唱歌曲,进一步提升了音乐学习的效果和乐趣。
教学反思总结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通过创设“开心农场”的情境,带领学生模拟与小动物互动的场景,结合节奏模仿、动作表演等多元活动,有效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与小羊问好”“模仿小鸭叫”等环节中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堂氛围活跃,符合低龄段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听、动、唱、演”结合,如通过拍手点腕感知节奏、用“咯咯哒”接龙练习乐句、角色扮演分组演唱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掌握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尤其在“模仿母鸡叫声”环节,学生能快速理解“短短长”的节奏型,并通过肢体动作强化记忆,体现了艺术表现目标的达成。
(二)增加体验的丰富性
少数学生在后半段学唱环节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因线上教学缺乏面对面交流,且环节转换节奏稍快。分组角色扮演时,学生动作设计较单一,部分小组仅重复教师示范动作,缺乏个性化创造。线上课堂的互动形式和技术适配仍需优化,未来将更注重分层任务设计,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同时探索更多适合远程教学的游戏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进一步提升音乐课堂的实效性与趣味性。
二年级《大海》
《大海》是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的创作儿歌,F大调3/4拍,由六个乐句构成。作品通过三拍子的律动模仿海浪节奏,歌词融合大海元素与儿童的想象,既展现海洋的包容性,又传递儿童对自然的探索热情。歌曲旨在通过优美旋律培养海洋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与自然的关联。
针对金紫仙镇二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短、好动性强的特点,教学设计将采用游戏化互动策略。基于学生现有节奏感知与基础音高能力,通过情境式教学强化律动协调性,重点发展合作意识与音乐表现力。
多感官体验的课堂学习
(一)多维度感知
突破传统听唱模式,通过"音阶互动问好-沙画情境导入-乐器音色辨识"三阶段感知,实现听觉、视觉、动觉的立体激活。在音阶问好时,以独创的"旋律呼吸法"巧妙铺垫三拍子律动,运用沙画视频将抽象的海浪化为具象线条,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独奏旋律,让学生在音色对比中建立记忆锚点。
(二)可视化学习
针对乡村学生识谱困难,将旋律线条转化为波浪图形,使音高起伏可视可触;在教授节奏型的时候,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转化为身体律动,让大部分学生快速掌握节奏型。
(三)跨学科教学
在拓展环节让同学们思考海洋污染问题,使音乐表现力与环保意识自然融合,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无缝对接。
课后反思获经验
(一)基础律动设计的直观性
在对音乐初步感知阶段,我们设计了“拍手+手势波浪动作”的随乐律动,肢体表达简单直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模仿海浪的起伏,学生能快速建立三拍子强弱规律的初步感知,且动作与歌词意象契合,增强了音乐与形象的关联性。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律动活动设计较少且单一,缺乏动态变化和创作性探索,由于线上远程授课的条件限制,没能表现更多融入音乐知识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目标的细化与可操作性
《大海》的课堂总结环节通过“保护海洋”的环保教育,将音乐学习与社会责任结合,体现了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学生在学唱中不仅感受音乐之美,更萌发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怀。 但课后我们小组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优化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将“海洋保护”与乡村学生熟悉的“河流清洁”类比(如“垃圾会让小鱼生病”),成功建立抽象概念与当地学生生活中的具体经验的联系,使环保教育更易被理解。
(三)丰富审美体验
本次教学通过沙画视频导入课题,生动形象地展现大海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采用了多感官参与的教学策略,如聆听小提琴独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模唱旋律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意境。此外,在完成歌曲《大海》的学唱后,组织学生针对作品中三个乐句的情感表达展开深入讨论。学生们展现出积极的课堂参与度,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音乐情感,并流畅地表达个性化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