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E课堂第十一周周记|趣味课堂绽童趣 遨游星河乐悠扬
本周的轮值导师为王朝霞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刘振菲(组长)、李昕、刘彧萱、孔依彤、李思敏,以及负责二年级教学的蔡敏(组长)、谢婧洲、邱敏莉、何林、邓昀芊。
一年级《粉刷匠》
一、课前备课分析
《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四二拍,F 大调,一段体结构。全曲音域仅有五度,由五个音 1、2、3、4、5 组成。旋律轻快活泼,多使用重复的手法,简单而且易唱易记。节奏上,以 “xx xx | xx x | xx xx | x - |” 的节奏贯穿全曲,因此,无论是从旋律还是节奏上都给人以规矩、完整、统一的感受。歌词生动描绘了粉刷匠的劳动场景,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年级授课小组基于线上课堂的特点,紧扣教学目标,录制丰富的教学视频,优化互动设计。通过创设粉刷场景、观看视频、模仿动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魅力,理解劳动意义。针对教学重难点,还设计了节奏模仿、旋律图谱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准确演唱、进行手势舞表演,为同学们带来丰富有趣的音乐课堂。
二、课中设计亮点
亮点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本次音乐E课堂以歌曲《粉刷匠》为教学内容,处处是亮点。老师先抛出“让破旧房子变漂亮”的有趣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设置模仿粉刷动作的活动,让学生们像真正的粉刷匠一样边唱边动,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
亮点二:具象体验,提升表现
通过特大、大、小刷子来感受不同声音和节奏,这种独特方式让节奏学习不再枯燥,学生轻松就能掌握。而在合作演唱中,师生配合着演唱不同乐句,不仅拉近了彼此距离,还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了音乐表现力,在快乐氛围里尽情享受音乐学习。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情为基础,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歌唱性。
1、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问题① 纪律控制与趣味性的平衡
现象:角色扮演时,部分学生过度兴奋,模仿"粉刷动作"撞到同伴。
改进:扮演前强调纪律(如"小粉刷匠的刷子要轻轻动")。
问题②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现象:节奏感弱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隐形”,因网络延迟无法把握学生节奏是否正确。
改进:安排"小老师"带领小组练习,或提前将律动视频发给跟班教师,请跟班教师观察、辅助同学们练习。
问题③ 评价方式单一
现象:仅用“唱得真棒”等笼统评价。
改进:具体化评价——“你的'小鼻子变了样'动作特别搞笑,粉刷匠一定很开心!”,可以适当的给出可视化奖励—— 发放“小小粉刷匠”贴纸。
2、教学灵感与未来优化
跨学科融合:
(1)音乐与美术: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画“粉刷匠工作图”,下节课用画作为演唱背景。
(2)音乐与劳动:学生可以在课后讨论“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可以唱什么歌”,衔接《粉刷匠》。
总结:一年级课堂需将知识拆解为“游戏化碎片”,用身体记忆弥补认知不足。下次可尝试加入更多拟声词(如"唰唰唰")增强趣味性,让音乐课成为"玩中学”的课堂。
二年级 《小小的船》
一、深入教材,捋清思路
从教材本身来看,《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三拍子歌曲。其以优美的旋律、富有想象力的歌词,描绘出主人公乘坐月亮船遨游星河的美妙场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乐曲仅由1、2、3、5、6五个音组成,最大旋律跨度为五度,结构为aa’bc。规律的乐曲结构以及充满童趣的歌词,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法、柯尔文手号、画旋律线、连线游戏、歌词创编等活动,营造出充满梦幻色彩的星空情境,从音高把握、旋律感知、歌词理解和创造力培养等方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特别是新增加的歌词创编环节,在“与星星共舞”情境中,我们引入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变身小作词家。播放教师示例,为学生提供创作思路,从观察视频里的歌词并遣词造句入手,逐步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
二、突出亮点,分析意图
亮点一:情境串联,活动丰富
本课以“遨游星空”为情境主线,通过四大沉浸式场景(遇见月亮仙子、学习乘月技巧、乘月穿梭星河、与星星共舞)串联课堂,融合猜谜、律动游戏、旋律线绘画、柯尔文手号等多元教学形式,将三拍子律动具象化为“月亮船摇晃”的体验,激发学生兴趣。
亮点二:趣味编创,寓教于乐
在本课的最后,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汲取灵感进行歌词编创,进行连贯的故事化语言设计,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编创中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记忆,在表演中深化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设计意图:
围绕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善于模仿”的学情特点,通过情境化教学降低音乐知识的抽象性,将三拍子强弱规律转化为“乘船摇晃”的具象体验,帮助学生直观感知音乐特点。此外,连贯的故事情境与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既保持课堂进行的流畅性,又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强化知识记忆,最终实现“在玩中学、在创中悟”,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三、教中启思,以思促改
1、AI赋能课堂的有效性
本节课二年级学生们的课堂专注度较高,学习探究的动力性充足。这是源于课堂中的“月亮仙子”发挥了大作用,学生们非常喜爱。本节课采用的是月亮仙子作为音乐情境的引领,并加上语音和动画给月亮仙子赋能,让情境变得更动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们完成任务,老师与月亮仙子的配合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变高。启发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要多用情境且擅用情境,用AI赋能情境,变得更多样化和真实化,同时也提高课堂的美感。
2、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教学
此外,二年级的学生对柯尔文手势的运用更加熟练,逐渐已经能够自主地将手势变成她们学唱的工具。本节课的作品《小小的船》旋律变化较为丰富,所以在每小节的第一个音都会加上手势做音高的提示。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跑调,当采用柯尔文手势在每小节做提示时能够较快的纠正音准。启发我们在之后的教学当中可以多运用柯尔文手势,通过这种手段提高和巩固学生对音高的认知,从而提高歌唱的能力。
3、正确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们发现学生很喜欢朗读《小小的船》,这可能与之前在语文课中的学习有关,但大多同学会以“喊叫”的方式进行。授课老师们在课堂上觉察该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语气、力度、情感多方面的调整,让学生不仅要用“美的声音”进行朗读,也要将这一对美的体验迁移到演唱中。经过这一调整后,学生在演唱的时候会表现得更为柔和、有情感。这也提醒我们,对“美”的感知不仅在音乐中,也蕴藏在音乐课堂的一言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