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E课堂第十二周周记|诗画音交融润童心 民族乐飞扬展童彩
诗画音交融润童心
民族乐飞扬展童彩
本周的轮值导师为罗宇欣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钟书珏(组长)、李安欣、曾紫盈、杨思婷、郭亨佳;负责二年级教学的张梓筠(组长)、杨栋文、胡宇琪、陈咏莉、梁梓恩。
一年级《画》
前期选题与备课情况
在这次课程主要围绕《画》展开,把音乐、诗歌和画画三者结合。
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他们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程里加了不同的音乐体验环节。比如学唱时,老师用手画出音的高低;讲解“鱼咬尾”时,运用“词语接龙游戏”进行讲解与体验,同学们玩着玩着就记住了。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了改编的古曲音频、古筝琵琶演奏的视频、山水画图片和古诗谜语的对照图,还录了老师画山、水、花、鸟的简单步骤视频。教学过程中先放音乐看画面,带同学们读古诗;再一句句教唱歌,重点练音准;最后让孩子听着音乐,按自己想的画出“山水花鸟”。
课中授课过程
课堂导入时,我们选取歌词中富有画面感的诗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歌曲场景。比如,着重朗读 “风吹麦浪沙沙响,鸟儿欢唱在枝头”,学生闭眼想象乡村景色,随后加上音乐聆听。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已沉浸在音乐氛围中。
学唱环节中,我们将复杂的旋律线简化,用波浪线高低起伏来展示旋律走向,并结合手势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旋律的高低变化。通过逐句跟唱唱名,学生熟悉后再加入歌词。在教唱难点乐句时,我们会放慢速度进行拆分练习,通过拍手打节拍、分组接龙唱等方式,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歌曲。
授课期间出现有突发的设备卡顿问题,教学视频播放卡顿。我们的授课教师立即暂停教学,稳定学生情绪,同时与校方技术人员沟通。在等待解决问题的间隙,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利用身边物品敲击简单节奏。10分钟后,网络恢复正常,教师迅速调整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授课。
课程最后,我们精心挑选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族乐团演奏视频、舞蹈表演片段和绘画作品。播放视频时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 “乐器的音色是如何表现歌曲情感的”“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分析讨论。
教学反思与感悟
本周我们共同设计了《画》这堂充满诗意的音乐课。虽然是一节线上课,但孩子们的参与度十分高,无论是画旋律线还是学唱环节,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在课中,孩子们绘画的“线”化作绵延起伏的山脉,手势的“点”变成滴入平静湖面引起点点涟漪的水滴,他们的歌声最终也成为了画笔,用声音绘制了一幅“画”。
最动人的是课后半段的“云端画展”——当一张张画纸被举起、努力凑近镜头时,我看见孩子心中的山水世界。虽然隔着屏幕,我却仿佛能触到他们笔尖的温度。这些跨越空间的“画作观赏”,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当孩子们仰起头看向屏幕另一端的我们时,他们眼中倒映的光早已穿过屏幕,在我们心里种满了春天。
二年级《娃哈哈》
学情分析与选题缘由
《哇哈哈》是一首具有浓郁维吾尔族风格的民歌,旋律欢快活泼。歌曲中“ti dili”等节奏型、新疆舞蹈元素极具民族特色。歌词简洁生动,以“花园”比喻祖国,传递各族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能力突出,但注意力集中时长较短,对趣味性、游戏化的音乐活动接受度更高。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节奏感知能力,但对复杂节奏型如“ti dili”四个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和 “4、7” 音高等细节把控存在困难,歌词中 “祖国是花园” 等生动的表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场景具象化理解。
教学设计亮点
一、多维度文化渗透,深化情感共鸣
上课前,我们播放了春晚舞台上新疆舞蹈的热闹视频,又展示了挂满葡萄的架子、圆滚滚的哈密瓜这些好看的图片。从维吾尔族 “大家团结一家亲” 的文化故事切入,带孩子们 “云游” 新疆。讲讲那里的高山和沙漠,聊聊人们能歌善舞的生活,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这个民族的魅力吸引住了。我们还把祖国比作大花园,在讲歌词、做总结的时候,引导孩子们感受大家像花园里的花朵一样,不同民族却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温暖。
二、多感官趣味学习,课堂玩起来
和二年级的小朋友说话,得用他们听得懂的 “语言密码”。我把舞蹈说成是年画里跳舞的小精灵,用 “小兔子跑得快,小乌龟慢慢爬” 来解释音乐的快慢,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像身边的故事一样好理解。教维吾尔族特色节奏 “ti-dili” 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这是解锁音乐宝藏的 “魔法密码”。带着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念歌词,玩节奏接龙游戏,像做游戏一样就把节奏练会了。孩子们听着、念着、唱着、动着,在玩闹里就学会了唱歌,还练得手脚更灵活。
三、层层闯关学习,递进落实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像小侦探一样听音乐,猜猜哪里快、哪里慢,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音乐的小秘密。遇到反复出现的 “ti dili” 节奏,我们就重点 “攻克”,为后面学唱歌打基础。学唱歌时,我们一句一句教,再让小组比赛唱。唱到 “哇哈哈” 的时候,我们玩起了 “大笑接龙”,男生女生你一句我一句,谁都不想输给对方。最后学生自主编舞蹈动作。整个过程遵循“感知→体验→实践→创造”的逻辑,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四、载歌载舞学文化,感受民族魅力
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我就把他们跳舞时绕手腕、托帽子、扭脖子这些有意思的动作,编进歌曲的律动里。大家一边唱一边跳,既感受到了维吾尔族音乐的独特节奏,像是亲身走进了维吾尔族的生活。
教学反思与感悟
《娃哈哈》的教学是一场充满童趣的民族文化之旅。课后有学生用彩泥制作葡萄串道具,说 “要把新疆的甜分享给大家”,这让我们意识到:文化教育需依托生动情境,用儿童视角解构抽象概念,才能真正激活情感共鸣。
新疆舞蹈的加入为课堂注入活力。尽管学生们最初扭脖子显得笨拙,但模仿的专注劲令人感动。在创编环节,有小组将 “笑开颜” 与 “扭脖子” 结合,创造出充满童趣的 “开心扭” 动作,赢得全班掌声。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肢体律动的接受度远超单纯歌唱,他们在 “托帽”“踮步” 中自然流露对民族艺术的亲近,这种 “以动促悟” 的方式,让音乐与文化通过身体记忆深刻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