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E课堂第十四周周记|从模仿到创造
从模仿到创造
本周的轮值导师为李婷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为一年级教学的魏瑜(组长)、陈安婷、罗小蔓、谈晓琳、彭璐妍;二年级教学的欧娟(组长)、周静雯、袁晓莹、邓小湘、曾丽敏。
01
一年级《火车跑得快》
课前准备
这节课的核心目标是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理解“渐强”和“渐弱”这两个音乐力度要素。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对抽象的音乐符号理解有限。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
1、从生活场景入手:以“坐火车去春游”为情境,引导学生模仿火车“进站”和“出站”的声音变化。这种直观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声音的变化,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结合动作与演唱:通过“wu”音模拟汽笛声,结合手势动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度变化。同时,通过分组练习,一组负责稳定节奏,一组表现旋律力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音乐感知能力。
3、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渐强、渐弱的声音,将音乐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设计亮点
一、扎根生活,启动模仿引擎
导入环节以“坐火车去春游”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模仿火车“进站”和“出站”的声响。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力度变化现象提炼为可操作的听觉与动觉初体验,为抽象符号赋予具象意义,建立第一层认知——力度变化是可感知的“声音模样”。
二、聚焦符号,深化实践感知
学生用“wu”模拟汽笛进行高位置发声练习。在教师引导下,在聆听歌曲、学唱旋律中,通过手势或身体动作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如手臂展开表示渐强,收拢表示渐弱)。
通过强调“车轮声”(稳定节拍的“ka cha”)与“汽笛旋律”(不同力度变化的“wu”)的对比,以及分组轮换练习(一组表现稳定节奏、一组表现旋律力度),学生将符号、声音、动作、演唱多维联结,在实践中感受火车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深化对力度记号功能的理解——它们如何塑造音乐形象。
三、链接经验,激发创意表达
拓展环节将教学设计进行升华,实现了从“学”到“用”的跨越。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渐强、渐弱的声音?” ,巧妙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如小河流水、风吹树叶、人群走近走远等),将课堂习得的音乐概念迁移到广阔的生活音响世界,进行听觉联想与创意联系。
四、巧妙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在模拟鸣笛声的发声练习中,学生想象声音像火车烟囱一样从头顶发出。这种发声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发声技巧,还通过身体的感知让他们体会声音的发出位置,增强了对声音位置的控制能力。
在体验力度变化的环节中,我们搭配视频进行教学。视频中火车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能够用眼睛观察车轮的转动和烟囱的冒烟,同时用耳朵聆听声音的变化。这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变化,强化了对“渐强”和“渐弱”力度记号的理解。
在学习小歌谣和为歌谣加入音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看视频、边朗读、边学唱。通过这种多感官协同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听到旋律,还能看到歌词的节奏和音高变化,同时通过动觉来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这种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提升了整体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音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
反思总结
本周E课堂通过模仿和创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渐强”和“渐弱”力度变化。授课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与思考。
(一)教学亮点设计的效果
通过“坐火车去春游”的情境创设,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在模仿火车“进站”和“出站”声音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声音力度的变化,快速理解了抽象的音乐概念。结合模拟汽笛声的发声练习和手势动作,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中加深了对渐强、渐弱力度记号的理解。分组练习中,男生女生分别负责稳定节奏和表现旋律力度,不仅保证了歌曲的完整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整体而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显著,为后续音乐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由于羊脑学校的班级摄像头损坏,授课老师无法实时看到学生的动态,也无法听到学生的反馈。这给教学互动带来了较大挑战。虽然依靠平时的授课经验和现场老师的协助,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互动效果仍受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环节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一些活动未能充分展开。例如,在拓展环节中,学生思考生活中渐强、渐弱声音的时间较短,未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02
二年级《小朋友,爱祖国》
课前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花雀》《娃哈哈》《牧童之歌》等已学歌曲,学习并掌握了X XX和XX X的节奏型。本周E课堂我们将通过学唱《小朋友,爱祖国》这首歌曲,进一步复习和巩固这些节奏型,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节奏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同时在课堂环节中重点复习X XX的节奏型,以加深学生对这一节奏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材分析
《小朋友,爱祖国》是一首充满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歌曲。歌词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小蜜蜂爱花朵,小鱼儿爱江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易于学生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歌曲中还巧妙地加入了衬词“喂啰啰”“呦喂”,这些衬词不仅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还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表达,使歌曲更加生动活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学唱歌曲展开,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节奏特点;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理解它们如何增强歌曲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此外,我们还将安排节奏型的复习与创编活动,鼓励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简单的节奏创编,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设计亮点
分层递进任务
在本周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通过分层递进的任务和协作强化输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①模仿阶段:跟唱原歌词,重点练习衬词“喂啰啰”的连贯性(突破难点),分析句式结构(“事物+动作+对象”)。
②半独立创作:提供节奏模板(如“X X X | X X X | ti ta ti”),替换关键词创编新句(例:“小军鼓咚咚响”),确保节奏型统一。
③自由创造:分组设计动作(如“挥臂模仿蜜蜂”),将歌词意象转化为肢体语言,强化音乐表现力。
模仿奠基
教师通过图片配对游戏建立句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复述歌词结构;师生接龙朗读“喂啰啰”,拍手强化X XX节奏型(ti-dili),学生同步跟读,熟练基础语言与节奏框架。
迁移创编
歌词创造:教师提问:“还能用什么声音表达对祖国的爱?” 学生基于“小蜜蜂爱花朵”句式,联想生活场景(如“小喇叭滴滴哒”“小军鼓咚咚响”),独立创作新歌词。
动作编创: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老师引导用形象的动作来表现歌词,如表现小鸟用挥动的手臂,并按歌曲的节奏进行摆臂,表现“爱祖国”时统一手比爱心,将节奏感与情感表融合。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普遍较为积极,大部分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引导,快速完成模仿任务。然而,在进入歌词和动作创作环节时,学生们的表现则显得较为腼腆,主动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数量较少,这表明学生们的创意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