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E课堂第三周周记 | 三年级《降落伞》:伞兵轻扬探奇妙,童声悠悠云端落
伞兵轻扬探奇妙
童声悠悠云端落
乡村美育E课堂第三周周记
乡村美育E课堂迎来了第三周的教学,本周的轮值导师为陈艺文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郑芷晴(组长)、刘振菲、黄蕊;负责二年级教学的袁晓莹(组长)、李安欣、陈俊达;负责三年级教学的杨栋文(组长)、陈雨晴、蔡敏、胡馥淇。其中三年级的音乐课主题为《降落伞》。
溯源云端之伞,铺就知识之路
【选题缘由与备课过程】
本课选自湘艺版《艺术·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课“七个好朋友”的第3课,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Do-Re-Mi》的学习,本课主要是通过学唱《降落伞》来复习和巩固C大调音阶的各音,重点掌握下行音阶的音准。

本周三年级备课小组主要采用“情境教学”以及“多感官联动”的两个教学策略来辅助学生学习。以“探险”为主线进行展开,创设乘坐降落伞去魔法森林探险的情境,以:“乘伞启航-穿越乌云-巧解困境-平安着陆”四大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能力。
在课件制作方面,精心制作故事情境中的两个代表人物“小探险家”和“小天使”的人物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驱动性闯关任务,并让孩子们通过高低起伏的肢体动作模仿降落伞下降的空间变化,更好的辅助他们感受音高的变化。
以探险背景下的任务挑战形式贯穿故事情境,借用探险任务的成功表达勇敢追梦、不惧困难的正能量。
多元设计绽光芒,探索之旅趣无穷
【教学设计亮点】
1. 趣境启航,任务引学
围绕歌词内容,我们以“空中探险”为故事主线,设计了“乘伞起航—穿越乌云—巧解困境—平安着陆”四个趣味任务,引导学生在沉浸式情境中逐步掌握知识点——唱准下行音阶。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孩子的表达兴趣与参与热情。孩子们在任务中化身“小探险家”,跟着“小天使”画出旋律的轨迹,并通过唱好音阶解救“小探险家”。在玩中学、做中练,让孩子们自然地掌握歌曲的演唱。

2. 角色创设,童趣显现
结合“空中探险”的情境,我们特别创设了“小探险家”与“小天使”两个充满童真的角色。在童趣形象的带领下,学生进入一个想象飞扬的音乐世界。借助AI技术,我们制作了角色能“开口说话”的动画视频,营造出生动愉悦的课堂。同时,精美的课件也让歌曲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唱歌曲。
3. 以乐润心,手号辅学
歌曲结构清晰、旋律简单,教师与学生以对话形式互动演唱。因歌词反复出现“慢慢降下来”,我们以“音阶阶梯”的可视化将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引向音高变化。随后,结合柯尔文手号,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下行音阶的演唱,最终学会演唱歌曲。在渐进式的学习中,学生逐渐能准确唱出下行音阶。最后,结合肢体律动表现,完整演绎歌曲。

回顾课堂点滴,反思中促成长
【教学反思】
陈雨晴
(湖北省忠路镇民族小学301班)
本次授课的作品《降落伞》中的师生对话合作演唱为教学提供了探索音阶、检验音准学习的良好契机。因此小组重点设计了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两个演唱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由上行音阶组成的乐句演唱掌握的非常熟练,但是在下行音阶“5-4-3”三个音的音准欠佳,我主要通过重复讲解“5-4-3”三音柯尔文手势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音与音之间的差别,同时辅助以钢琴进行重复练习,由单音到双音再到三音,最后将其放入整个下行音阶进行演唱,学生慢慢掌握了下行音阶,最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演唱时,我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自觉的带上手势进行演唱,经过老师的提醒,全班在演唱下行音阶时更加注意力更加集中、声音也更加坚定了,因此在小组合作演唱、分乐句对唱的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当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把乐曲学会并唱准后,可以进一步设计竞赛类的环节,采取男女分组、按位置分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竞技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会唱熟乐曲。

杨栋文
(湖北省忠路镇民族小学302班)
在本周E课堂教学中,借助了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降落伞》一课中音阶知识,重点突破下行音阶的音准问题。教学中我发现尽管学生们对单个音阶唱名已熟练掌握,但由于初次接触柯尔文手势,将手号与音高感知建立联结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当把手号融入《降落伞》的旋律时,学生还是难以较快反应出音名与对应的手号,我意识到应当借学习这一课的机会反复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柯尔文手势的理解,避免运用其在学唱其他歌曲中出现手势位置模糊导致的音准偏差的问题。
为此我及时调整这一环节的教学策略,通过跟唱老师提前录制的柯尔文手势的音阶演唱视频,用“do是一个小拳头、re是一个小滑梯...sol是小门平平立...”等生动形象的动作和语言提示,来帮助学生记忆手号和对应音名、音高的,最后将手号带入《降落伞》下行旋律的演唱中并进行分组练唱和展示。当孩子们挥动小手从头顶降至腰间,身体律动与音高下沉形成通感联结,像一个个小探险家乘着降落伞顺利到达地面完成他们的“音阶旅行任务”,我欣慰地感受到教学与练习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乡村音乐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输送,更需搭建感知音乐的桥梁。柯尔文手势这类具身化教学手段,正是以身体记忆赋能音乐感知的有效路径。未来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创设“童趣情境”“身体音阶”等多元体验,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律动中触摸音乐的轮廓,在歌声里编织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