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锴:少儿合唱教学中的加法和减法2|2025全国公益合唱与指挥名师课堂第六课

2025年11月6日晚,由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和湖北省合唱协会联合主办的“音乐点亮童年·2025全国公益合唱与指挥名师课堂”直播活动系列课程第六课在米多多公益直播间顺利播出。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合唱指挥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周锴老师延续上一讲内容,以《少儿合唱教学中的加法与减法2》为主题,继续深入探讨了合唱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再获热烈反响,观看人数达3478人,点赞数突破11万次,评论互动更达1091条。周锴老师与观众深度互动,对现场提出的二十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真正实现了线上教学的实时反馈与深度交流。
少儿合唱教学中的
加法和减法2
-课程内容回顾-
01
授课专家——周锴

周锴,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合唱指挥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文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中国国际合唱节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合唱协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音乐家协会合唱艺术委员会合唱指挥与创作指导部主任。曾获第二届全国合唱指挥大赛第三名,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优秀指挥,2023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个人全能一等奖、专业技能展示单项奖、审美和人文素养展示单项奖。2013年以来先后在历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和谐之声”合唱指挥研修班、保利院线首届闽粤港澳台艺术节、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联合会、北京德清基金会“快乐合唱3+1”项目、湖南省合唱指挥研修班担任主讲教师。
02
课程内容总览
本期讲座,周锴老师以“洞穴隐喻”启迪反思,精辟阐释了少儿合唱的“加减法”:教学需做“加法”,即强化目标管理与教师自身能力储备;外求需做“减法”,即聚焦乐谱与团队实际。他重点指出了三个需“做加法”的环节:课堂纪律管理、团队观念塑造及教师的刻意准备,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兼具哲学高度与落地实操性的指导,助力实现“人人可参与”的合唱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01
少儿合唱教学中做加法的本质和步骤
1.做加法的本质:反思——行动
课程开始,周锴老师借由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深刻揭示:我们常常如同洞中的囚徒,将教学实践中看到的表象(如石壁上的影子)误认为全部真相。唯有通过“转身”与“回看”这一反思(Reflect)过程,才能逐步破除认知的枷锁,从纷繁的教学现象中洞察本质与理念。
因此,在少儿合唱教学中所做的“加法”,其根本并非盲目叠加,而是源于深刻的反思——只有经过对既有认知和行为的审视,才能明晰哪些内容值得强化、哪些环节需要精简,从而让后续的行动目标清晰、有的放矢,真正引领教学走向理念所照亮的高处。
2.少儿合唱教学实践中做加法的APESC步骤
Analysis作品分析
Prediction教学重难点预测
Exploded教学法探索
Solution解决方法
Conducting指挥技术呈现
3.做加法的关键
改变习惯!
刻意练习!
02
教学实践中几个需要做加法的环节
需要做加法1:课堂纪律和注意力!
1.提升观察力,看见每一个学生
·做加法:背谱授课
教师应努力将乐谱熟记于心,将双眼从谱面上解放出来。这是实现有效观察的根本前提,也是教师为学生做出的重要表率。
·做加法:关注远端
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投向合唱团中距离最远、容易被忽视的学生,确保关注范围覆盖全场。
·做加法:变换队形
通过灵活调整队形,不仅便于教师洞察每个学生的状态,也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提升整体专注度。
与此相对应,最需要做的“减法”就是:减少埋头看谱与埋头指挥。唯有抬起头,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从他们的眼神与状态中读懂困惑、走神或是专注,从而实现纪律管理与课堂教学的双重收效。
2.及时提醒与正向激励
·做加法:主动干预与积极强化
·走近学生,及时提醒
当发现有学生走神、做小动作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停留在指挥位置,而应主动走到学生面前进行提醒。这种近距离的互动能有效将其注意力拉回课堂。
·不遗余力,表扬进步
对于学生任何微小的改进和积极表现,教师都要给予不遗余力的表扬。正向激励是巩固良好行为、提升学习动力的关键。
·做减法:拒绝视而不见与无原则迁就
周老师指出,只有确保全体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合唱团的训练才能顺利推进,这对于学校合唱团尤为重要。同时,他也提醒,具体策略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学需通过频繁变换任务单元来保持其兴趣;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教师应树立良好典范,做到赏罚分明;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增多,可通过鼓励记笔记等方式引导其深度参与。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合唱团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通过提升观察力、适时调整队形、共同制定规则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共识,构建积极的团队协作氛围。
需要做加法2:不断去树立重要的团队观念!
周锴老师指出,合唱团的建设远不止于声音训练,更深层次的是团队观念的塑造。他主张教师应通过日常排练中的每一处细节,持续、潜移默化地向团员灌输以下核心观念:
· 游戏有规则
· 大家都准备好了才能开始和进行
· 时间宝贵,不要轻易浪费
· 因为自己的缘故而影响到别人是不可取的
· 一个好的过程与每个人相关
· 相互的埋怨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
· 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 提升自己是帮助别人的前提
· 扬长避短,甚至扬长补短
· 合唱团是由每个不同的人所组成的
· 心中有他人
周老师在直播中强调,这些看似“很虚”的观念,实则是维系合唱团高效运转与健康氛围的基石。它们共同构筑了团队的共同行为准则——从建立规则意识与集体时间观,到理解个人与集体“休戚相关”的责任,再到摒弃埋怨、倡导“扬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最终实现“求同存异”与“心中有他人”的团队升华。教师需将观念的引导置于重要位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传达,方能从根本上改善纪律与秩序,让合唱团真正凝聚成一个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需要做加法3:教师的刻意准备!
周锴老师强调,教师在排练前的“刻意准备”是决定合唱教学质量的关键。这种准备不仅是对乐谱的熟悉,更是对音乐结构与指挥技术的系统梳理。
1.读谱环节:做足案头功课
·声部划分是否清楚?
如在作品《葡萄园夜曲》中,教师需思考:是否通过弹奏或演唱确认了每个声部的走向?记谱方式(如单行谱表记两个声部)是否清晰?若学生基础较弱,可考虑调整为两行谱表,确保声部一目了然。
·乐句划分是否清楚?
以作品《美丽的乡村风光》为例,教师应提前划分乐句与气口。明确何处连贯、何处换气,并可在谱面上做好标记,引导学生正确分配气息,避免随意断句,这是获得良好声音的前提。
·主次声部与声部交叉是否清楚?
在作品《爱是我的眼睛》中,低声部时常音高高于主旋律,形成声部交叉。教师需通过音量或人数的控制来突出主旋律。而在作品《微风吹来》中,主旋律在不同声部间传递,要求指挥能清晰引导各声部在担任主旋律时适时凸显。
·变化音与转调、离调是否清楚?
面对作品《燕子》中的装饰性变化音或作品《秋天红艳艳》中的离调段落,教师应提前预判音准难点。解决之道在于将变化音置于和声中进行练习,借助钢琴弹奏和弦连接,帮助学生在和声语境中唱准音高。
2.指挥练习环节:夯实指挥基本功
以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手中的一束百合》为例讲解。
·掌握并熟练运用基本图示
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这三种基本图示是指挥的“普通话”,必须做到方向清晰、毫不犹豫。
·具备图示灵活转换的能力
在示例作品中,节拍频繁变化,指挥必须能在不同拍子间无缝切换,不断锻炼自己对音乐句法的深刻理解与表达能力。
·能给出清晰准确的预示
指挥的核心职责是预示。无论是在一般作品中对不同声部的精准进入给予提示,还是在稍复杂作品中于快速变换的节拍间保持稳定,都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肌肉记忆与条件反射。
3.训练环节:着眼于综合素养提升
教师还应系统思考如何在日常训练中提升团队的多项核心能力:音准、节奏、声音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多声部思维,以及对团队的认同感。这些都是合唱团从“会唱”走向“唱好”的必经之路。
周老师最后总结道:“一切问题,最终都回归于两点:观念要更新,技能要练习。” 教师的成长,正在于将反思转化为行动,在持续的刻意准备与实践中,带领合唱团走向更高处。
03
合唱教学实战答疑精华
01
声音训练:从“虚声”到“共鸣”
Q:合唱一定要用“轻声”吗?
A:不一定。“轻声”在合唱中特指有气息支撑、集中而柔和的声音,目的是实现声部融合。要避免的是无气息的“虚声”,真正科学的轻声应做到“弱声而不虚,高位而集中”。
Q: 孩子轻声演唱时假声过多,如何解决?
A:核心是强化气息与共鸣。可通过“慢吸慢呼”增强气息支撑,用闭口哼鸣(如“m”)引导声音聚焦于面罩,再过渡到元音,确保声音既有质感又不发虚。
Q:初中男生高音区习惯“喊唱”,如何纠正?
A:关键在于引导声带平稳过渡。可在换声区用“u”“o”等元音进行下行练习,结合假声-真声混合训练,让学生体会头声区的共鸣感,告别挤压与喊叫。
Q:男教师如何示范童声?
A:男教师应主动贴近童声音色:多用假声或高位置混声进行高音示范,强调面罩共鸣,避免成人化的胸腔共鸣,并善用形象化语言(如“像吹蒲公英一样送气”)引导学生。
Q:如何让发虚的高音变得实在?
A:建立“高音高支撑” 的意识。强化腹式呼吸,确保高音时气息深沉稳定;通过“i”“ei”等闭口元音集中声音,再借助“哼鸣转元音”的练习,让高音扎实而明亮。
02
音准与气息:合唱的生命线
Q:高低声部合练时容易跑调,怎么办?
A:切忌简单重复。应分步解决:先巩固单声部稳定性,再用钢琴弹奏和声背景建立纵向听觉,随后进行慢速、轻唱的片段合练,引导学生相互倾听,而非仅记忆自身旋律。
Q:气息不足导致音准不稳,如何改善?
A:音准与气息相辅相成。每日进行慢吸缓呼的基础训练,并在长音练习中要求气息均匀输出,建立“音高上升,支撑更深”的肌肉记忆。
03
指挥技法与排练规划
Q:弱起拍(如八分休止符后半拍)如何起拍?
A:关键在于清晰的预备拍:在休止符时值内手腕轻点,起唱瞬间手臂迅速上提,动作需轻巧果断,确保进入精准。
Q:教师一人如何兼顾指挥与伴奏?
A:善用科技:提前录制伴奏音频,或使用自动伴奏软件,解放双手以专注于指挥听辨与声部调整。
Q:如何科学安排一节合唱课?
A:建议采用“四段式”结构:基础训练(呼吸、音阶)→ 新作品难点解析 → 完整作品连贯练习 → 总结反馈。目标明确,循序渐进。
Q:童声合唱团一周训练几次为宜?
A:每周2至3次是理想频率,能兼顾效果与恢复。核心在于每次排练都追求高效,并有意识地调整方法与重点。
04
声部管理与作品细节
Q:如何分配学生唱高/低声部?
A:综合评估音域、音准和音色。音准好的学生应分散至各声部作为骨干,而非全部集中在低声部。
Q:二声部学生兴趣不高,怎么办?
A:根本在于提升声部价值感。可赋予二声部旋律性片段,设计轮唱等互动形式,并通过训练让他们学会“用气息唱响弱声部”,获得成就感。
Q:英文合唱的咬字如何处理?
A:绝非正常说话发音。需遵循“歌唱性元音” 原则:元音要饱满延长,辅音需快速清晰,并严格遵循歌词的重音规律。
Q:如何解决“大白声”?
A:多用“u”“o”等圆唇元音柔和音色,结合弱起音练习,从控制音量(中弱)开始,逐步塑造圆润集中的声音。
课程小结
合唱教学从统一声音理念、协同声部写作,到精进指挥技巧、落实科学排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智慧的“加法”与“减法”。唯有通过持续的反思、精心的准备与有序的规划,方能有效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与艺术表现力,共同创造和谐动人的合唱之声。
少儿合唱教学中的
加法和减法
如何将“加法”与“减法”灵活运用于您的合唱课堂?课程全程回放已上线,周锴老师的核心理念与实用技巧,等您来完整解锁!
直播间米多多直播间
问卷心声簿
自《米多多公益直播间用户信息与听课报名表》发布以来,我们已收到来自全国老师的271份真诚反馈。 我们深知,每一份填写都代表着一份信任与期待。 从本周起,我们将每周呈现1-2个来自问卷的真实数据切片,让我们一起更好的看见彼此~
核心画像:我们是谁?

数据显示,填写问卷的老师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合计占比92.99%(其中任教于乡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占63.84%,任教于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占29.15%),构成了本次调研的绝对核心群体。
这清晰地勾勒出我们“米多多公益直播间”最坚实的同行者画像——正是扎根于教学一线的您,构成了我们共同探讨、彼此支持的基石。这也让我们确信,我们正与最需要、也最专业的您并肩前行~
中流砥柱:谁在关注?

数据显示,26-45岁的中青年教师群体占比高达69.74%,是关注并参与米多多公益课堂的绝对主力。
我们看见,这群既有经验又充满活力的中青年教师,正是我们公益之路上的同行主力。 米多多公益直播间未来的课程内容,也将更加贴近这一核心群体在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上的真实需求。
以上,便是我们基于271份初始回响绘制的第一笔画像,我们正等待更多坐标被点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用几分钟时间,告诉我们您的需要~期待在下一期的数据中,能看到您带来的那一份“不同”!
直播间招募活动持续进行中
2026“米多多公益直播间项目县”报名网址:
http://www.dqjjh.com/join/xiang-mu-shen-qing.htm
2026“音籽合唱团”报名网址:
https://www.wjx.cn/vm/hiSbVo0.aspx#
更多招募详情请点击以上图片跳转查看~
助力乡村美育 名师音乐课堂
为乡村音乐教师赋能 让乡村学校孩子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