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第二课——新教学法“演着学”,让学生爱唱家乡的歌
2022年11月5日晚7点,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与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依托全国基础教育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优质资源打造的“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公益直播第二课如期而至。
本场直播在全国基础教育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主要发起人、湖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的主持下,于米多多公益直播间正式开始。这次的教学课例以彝族民歌《种杉树》为课例,由四川省寇忠泉名师鼎兴工作室选送,执教者为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何国英老师。
01.
破茧成蝶
反复打磨出精品
共同设计,工作室反复打磨
(1)寇忠泉名师亲自指导
本课例得到了四川省鼎兴工作室的领衔人寇忠泉名师的指导。该工作室从2012年就开始了中小学民歌教学方法的研究,《种杉树》选自由皮欢、何均、寇忠泉编著《歌声飞出大凉山》里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思路来自《小学民歌教学方法》。
《小学民歌教学方法》
寇忠泉 四川省寇忠泉名师鼎兴工作室领衔人
四川省特级教师
中小学高级教师
(2)集体研讨反复打磨
2016年12月,何国英老师在四川省寇忠泉鼎兴名师工作室团队的支持下开始研究彝族课例,在寇忠泉导师“演着学”的理念下研究教材。2017年2月在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皮欢教授的介绍下,何国英老师开始跟着土生土长的凉山人俄木沙马老师学习地道的彝族语言和唱腔,在高新区小学音乐教研员万里燕老师引导下运用彝族单词卡片、身体律动等方式表达彝语的形象,根据凉山独有的民族乐器的形态制作了口弦卡片,经宋茜校长提示,少数民族一说就是唱,劳动就是舞,就在走、跳、转圈等动作中加入口弦演奏,就编成了口弦舞。
实践探索,何国英老师经验分享
何国英 四川省寇忠泉名师鼎兴工作室成员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音乐教师
优秀青年教师 学科带头人
视频结束后,何老师从中国文化的再认识、小学民歌教学策略及其效果的探讨、一线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分享了自己备课的经验。
● 广寻素材,多听多唱,在孩子演唱能力范围内选择音域合适的、朗朗上口、有趣味的儿歌、童谣。
●分析教材,找出课程中相关的彝族语言特点及其音乐特点,如典型的节奏、同首异尾、同尾异首等。
●深入学习,虚心向当地人学习,力求发音精准,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专业与文化素养。
为了做好这堂课,视频前后录制了多次,前天晚上何国英老师只睡了两个小时。
《种杉树》教案——何国英
02.
民歌课堂
新教学法“演着学”
生动的课堂,认真的学习
直播第二课观看与回看人数已达5728人,点赞超过4.2万,学习热情高涨。
解析本土教学法“演着学”
(1)什么是“演着学”
“演着学”体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民歌教学理念,提出“乐感、美感、文化感”的教学主张,尊重学生艺术的学习规律,体现民族文化特质,培育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激发学生主动、内在的体验,获得对民歌音乐之美的经验积累。
“演着学”演的“文化”,演的是“故乡”,演的是乡情。
(2)“演着学”的运用
彝族民歌《种杉树》课例何国英老师运用了四个“演着学”的教学策略。
唱腔体验策略:通过教授彝语的发音,让孩子亲身体验地道的彝族唱,感受那种带着鼻尖发音的高亢明亮的音色风味,感受彝族儿童在高山峻岭之间与大自然相拥的胸怀和气魄。
方言音韵策略:通过彝语的谐音发音,牛牛,niuo 果,阿依子,热拉等发音,抓衬词:牛牛尼,简化学习难度,让汉族孩子学习彝族语言的兴趣更加浓厚。
民族器乐策略:创作了口弦卡片,运用音乐的典型节奏和音高再度创作二声部,diudiudiu ,简单易行地让孩子体验和感受了口弦演奏,增加了审美情趣。
民族舞蹈策略:是利用口弦的吹奏动作或走或步绕等动作变成了口弦舞,让整个课堂萦绕在口弦这样的线索下发展和生成,学习效果逐步升华,让孩子们投入而专注地享受民歌的表演歌唱。
《种杉树》这堂课,教学设计精致巧妙,教师示范正宗地道,学生投入乐享其中,师生合作水乳交融,学科融合恰到好处,音乐课堂纯美高效。——郭声健教授点评
03.
传承文化
把“镜头”对准学生
要把“镜头”对准学生
郭声健教授指出:观摩一堂课,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这个门道不是专业技术的门道,而是教学和育人的门道,既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初衷,也要理解课堂教学的理念支撑,更要了解课堂背后的鲜活故事。
郭声健教授提醒:要把“镜头”对准学生,老师的眼里要时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笑容,让学生投入音乐课去享受音乐。
研讨民歌“演着学”
接下来,郭声健老师与寇忠泉名师、何国英老师进行了现场连线,通过深度的解析和探讨,以学术研讨的方式,把课堂教学展示与教学研究对接起来。
寇忠泉名师提出民歌教学“演着学”的三个意义:
(1)“演着学”活化了民歌的文化特质
“演着学”设计多种参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民歌的场景中体验模仿,活化民歌可听、可见、可感的文化特质。
如《种杉树》课例中,在给学生演示了真实的彝族口弦后,用一片树叶模拟口弦,给学生演奏彝族口弦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表演口弦舞蹈,让学生学会边跳边演奏,感受表演口弦舞蹈的乐趣和美感。
(2)“演着学”能助力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
“演着学”通过听唱、唱奏、听舞、听创等方式,把抽象的民族文化“化演”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演”中深度参与,体验到民歌的美。
《种杉树》设计了几个“演”的活动:导入的听歌表演;解决教学难点的“二声部口弦”演奏;彝族语言的动作表演学习;拓展阶段的口弦舞蹈表演学习;歌曲演唱中的音乐间奏的“树叶模拟口弦”动作表演学习。
(3)“演着学”能激活儿童的民歌学习兴趣
“演着学”强调民歌“艺术表现”的美感体验,通过民歌课堂的“创意实践”, 用“演”把学生对民歌之美的感知体验表现出来,唤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针对汉族学生学习彝族语言的难点,何国英老师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引领学生表演着学习,以一句“阿依子哈哈”贯穿,激发学生对彝语的兴趣。
培育有民族灵魂和世界眼光的接班人
郭声健教授强调,民歌教学,关键是让孩子们开口唱。作为音乐老师,应创新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民歌教学方法,在民歌创新方面做些尝试。如把年轻人喜欢的现代音乐元素与表演形式融入民歌之中,让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拉近了民歌与青少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大胆开口演唱。
郭声健教授指出,传承文化在于传承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个美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音乐教师是衔接民歌与青少年之间最好的桥梁。在民歌教学中,音乐教师应以热爱民族文化为前提条件,扎根于民间,培育有民族灵魂和世界眼光的接班人。
04.
美育公益
构建美育公益传帮带
服务乡村音乐教师
这次联合推出的“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系列课程,针对的是那些爱学习、肯动脑筋、求上进的乡村音乐老师,他们是最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是推动乡村音乐教育上台阶的主力军,由于他们条件的局限,他们很难接触到这样有解析、实用性强的示范指导课程,我们应该将更多的舞台和资源对接给他们,支持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乡村音乐老师,进而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们受益。
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联合各县教育局,关注收集乡村老师的听课反馈,很欣喜地收到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音乐老师们认真听课的笔记和照片。
很多教育局领导在积极组织本地音乐教师参与学习
特别表扬首课全勤的机构
湖南沅陵县教育局、湖北英山县教育局、湖南桑植县教育局、湖南隆回县教育局、新疆喀什项目校、湖南汝城县教育局
构建美育公益传帮带
郭老师问:在“助力乡村美育”这方面,除了继续做好民歌教学之外,还会有哪些考虑?寇忠泉名师和何国英老师都肯定地回答,只要时间允许,非常愿意接受所有的邀请,不需要经费,去到乡村分享民歌教学的成果和经验。
这次系列直播是名师团队一个展示舞台,在郭声健老师的引领和倡导下,他们也参与到面向乡村的美育公益之中,不仅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成果,还形成了一个“联盟”牵头,名师工作室参与,面向乡村的美育公益传帮带。
随着孩子们边歌边舞地走出课堂,我们完成了第二次直播课,接下来的 “助力乡村美育”名师公益课堂直播活动持续与大家相见,期待我们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