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从中小学开始推广五线谱?周锴老师给你答案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人文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快乐合唱3+1项目快乐英山县指导老师周锴博士于2018年11月16日在英山为全县音乐教师开展了“快乐读谱导引”专业讲座,并为英山县量身打造了一套五线谱教学课程,试点在英山中小学推行五线谱音乐教学。为了进一步推广“快乐读谱(五线谱)”,让更多音乐教师理解为什么及如何进行五线谱音乐教学,特将课程内容整理分享如下,后期教学专题也会陆续放送,敬请期待。
快快走进周老师的音乐课堂吧
前言
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我想先和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艺术教育——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应该是一门选修课,而应该是必修课。
伟大的思想家康德在其巨著《三大批判》中,《纯粹理性的批判》针对自然而言,《实践理性的批判》针对道德而言,他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之间是割裂的,换句话说,“真”与“善”之间无法统一。怎么办?晚年的康德发现了“判断力批判”,通过“审美”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弥补了知识与道德间的巨大鸿沟,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所以艺术教育不应该是人生的选修课,而应该是必修课。
柯达伊,这位在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在20世纪初,当他在匈牙利的音乐学院考时,发现匈牙利的专业音乐教育竟然如此落后:学生不仅不能流利地读谱,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传统更是一无所知。不仅如此,整个匈牙利国民的音乐知识水平都十分低,全民的音乐素质很差,这一现状令他感到痛心疾首。他下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于是他就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开始尝试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问题不仅仅在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同样需要打下良好的根基,面对这种状况,柯达伊认为,普及和发展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根本途径,而且这件事情越早实施越好,他甚至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有问孩子的音乐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回答,人出生前九个月。”也就是说在形成受精卵的时候就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夸张?
当今著名的匈牙利坎特姆斯合唱团指挥家萨博先生,他来过中国两次,作为柯达伊教学法的传播者和接棒人之一,他曾和记者们说到:他年轻的的时候也不理解为什么音乐教育要从出生前九个月开始,这个说法不是很夸张吗?但是他后来慢慢明白了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不管什么年龄,你都可以从当下开始,任何时刻都不晚。一是在当下,无论你年龄多大,只要你还在跟音乐打交道,你就会有提高。二是只要你跟音乐打交道,你和音乐走得近,你的下一代就更有希望和音乐在一起。
有个奥地利的朋友,十几年前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总和我说,“在我们奥地利,朋友们约在一起拉琴、唱歌可谓家常便饭。”他们把音乐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纵观音乐史,你会发现,十七世纪以来,随着欧洲音乐从教堂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家庭,它就和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慢慢成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家庭茶余饭后的一部分了。近代德国,诗人、文豪、还有其他中产阶级的人们在常常聚在一起唱合唱,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等这些浪漫派的作曲家都有为此写过大量的合唱歌曲,如果把这件事情放到历史上面来看,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挂钩的。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二件事:音乐它不仅仅只是谋生手段,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回过头再来说说柯达伊,当他发现连胎教都关系到音乐教育,那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堂我们应该干什么?很显然,对于丰富的音乐种类而言,多声部音乐是音乐更为广泛的一种存在方式。哪怕我们是在卡拉OK去唱一首歌曲,你会发现,没有卡拉OK的伴奏,唱得再好似乎也缺了点什么,有伴奏烘托的时候你唱起来都会过瘾的多。伴奏是什么?不就是多声部的存在吗?假如没有伴奏清唱,会不会单调许多?所以柯达伊提出: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时候,应该去感受音乐的多声部。我想请老师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身边的声音,你们是不是能听到孩子们说话、发动机、倒水和走路的声音,大家听到的声音其实就是多声部的,其实我们一直都处在多声部的环境之中。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更多地去感知多声部的存在,它不只存在于音乐中,也存在与我们的世界里。
合唱就是典型的多声部艺术,而承载这一艺术的五线谱却往往被我们忽略,“快乐合唱3+1”在英山的这三年,我希望能够陪伴大家做好五线谱音乐教学的推广,从而逐步提升乡村中小学生的合唱水平及整体音乐素养。
课堂主题:快乐读谱
一:为什么要读五线谱?
在历史上有三大种类型的谱:文字谱、五线谱和简谱。
文字谱:我们古代的琴谱和武功秘籍一样,想学弹琴,就要有“琴谱秘籍”,你有而别人没有,时间长了慢慢你就成为了大师。文字谱不直接作品的音高和节奏,而是用文字详细叙述乐器的操作方式,应该怎样演奏、按哪个弦、按哪个位置、怎样弹拨。我认识一位玩古琴的朋友,他们不认识简谱和五线谱,而是按照师傅教的一步一步学习弹奏。他总认为自己还弹的不到家,当我问他怎样能够弹的更好,他很玄妙的回答我,要更加注重内心的修炼。实际上,文字谱更多是在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准确记录和发展音乐。
五线谱:中世纪早期的“格里高利圣咏”原来也是没有记谱的,以口头的方式来传授。可是圣咏的数目这么多,怎样保证演唱的准确呢?于是8世纪开始运用纽姆加以辅助。然而,仅在于指示出圣歌曲调的方向,却无法标示出实际音高,而有其诸多不精确之处。怎么办?后来人们想到了用标记一根线的方式来表达一个相对固定的音高,音比它高就写到线上面,音低就写到线下面,这样一来,旋律的走向比之前相对清楚一些,虽然也仍然是大概,但是比以前清楚了一些。随后,开始出现二线谱、三线谱等多种线谱。11世纪上叶,意大利阿雷佐的修士圭多,首先确定了采用4条线的记谱方式来记写格里高利圣咏,后来也曾有过六线、七线谱的存在,但最终稳定在了五线谱记谱的方式上,加上有量记谱方法的不断发展,最终五线谱成为当今记谱的主要方式。
五线谱有两个主要作用:
第一,它可以相对准确的记录和传播音乐
第二,它可以创新音乐的形式。音符可以在五线谱上进行排列组合,进行反复的试验,并且把它固定下来,更便于音乐创作发展。
简谱:简谱是老师们平时打交道最多的,那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发明简谱的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他爱好音乐,认为音乐和语言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地方的语言有不同的韵律和节奏,形成了不同地方的旋律。比如说英山的民歌和湖南的民歌听起来就不一样,湖南民歌一听就是那个味儿。
由简谱到五线谱
为什么要发明简谱呢? 18世纪正是法国的启蒙时代,国民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卢梭呼吁数字简谱的优点,把阿拉伯数字运用到记谱上,能够让人们更容易的学习音乐。由于其简单易懂,简谱慢慢传到了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家,后来又传入日本、中国等。
由于简谱不能直观反映音高的关系,而五线谱可以让旋律线构成一个图形,通过音符的记谱指示音的长短,20世纪其他使用简谱的国家都逐渐抛弃简谱,改用五线谱,但它在中国还是继续沿用。
一:文字记谱,只是告诉你如何去演奏一个定型的音乐,但很难产生新的东西。
二:简谱,虽然可以告诉你唱名,但是不能反应音高和旋律的走向。
唯有五线谱既能反应音高、旋律、节奏各个方面准确的走向,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产生新的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推广、呼吁使用五线谱的原因。如果在座的老师们能够从中小学开始推广五线谱,每个人影响几十个、上百个孩子,则越来越多的下一代孩子们就能够享受更好的音乐教育。
二:五线谱的阅读难点
既然五线谱这么好,那为什么我们推行起来这么困难?我相信老师们在视唱练耳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困难。一升一降、两升两降、四升四降,还有各种变化音让人头疼,我觉得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学习五线谱的步骤可能出了些问题。五线谱的几个阅读要素:音高、节奏和音乐表情,我们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三个元素开展。五线谱最早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精确音高,后来发现精确音高还不够,随着创作的复杂,发现歌词韵律不能够更准确的表达,于是产生了节奏。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里面,音高在前,节奏在后。音高和节奏是五线谱最主要的两个阅读要素。除此之外,五线谱上面还有各种音乐表情术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用来表明音乐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表情来演唱、演奏。单独把这三项拆开都不难,难的就是合到一块。
三:如何让孩子们“快乐读谱”?
问题来了:尽管艺术教育应该是必修课,可我也知道对老师们而言并不容易,尤其在乡村上音乐课,条件是很艰苦的。城市里的孩子们,有机会在好的音乐教室里学习、有机会接触各种乐器,可在乡村,音乐教学的条件并不好,硬件设施不齐全,该怎么办呢?
总的来说,一定还是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如果你的学生是一二年级的,请大家以游戏为主,以认识简单的音符和字母谱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基本音符的节奏组合就足够了;如果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就以五声调式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节奏、和声,同时做少量的固定音型和卡农练习;如果是五六年级,做好七声调,以及简单的二部合唱为主。大家不要觉得教学内容很简单,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是真理!具体的操作方式还会在后面和大家逐步推进,也会在微信群和大家分享。五线谱教学这件事真的是可以进行的,是可以做的,我们不要觉得在县城、乡村开展会更困难,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想不想做,愿不愿意做,愿不愿意把它做好,这比什么都更重要。
第一
要根据儿童成长规律设置教学计划。小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是有限的,能聚精会神十几二十分钟已属不易,如果一个小时的课程,全都是唱谱、识谱,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低年级孩子们来说,一节课15-20分钟学习最重要的知识,其他的时间做游戏来辅助是比较理想的。另外请各位老师注意,我们在音乐教学里面一定要设定一个底线,或者说是一个前提:以基础最弱的学生为标准,千万不要以最好的学生为标准,我们不是培优班,在合唱团里面尤其明显。全团三十九个人,三十八个很棒,有一个人不行,那就要陪最差的那个的排练,等不会的人会了就能推进。五线谱的教学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难度设置,一定是让基础最薄弱的学生能够接受。如果都都按照拔尖的同学设置标准,很难教好。这可能也是五线谱推行了这么多年,城市和乡村都出现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学生里不识谱的、跑调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希望三年以后英山县中小学习的读谱学习能够有显著的提升。
第二
要不断强化基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要急于求成。大家可以看到我刚刚给大家讲解的几个不同的教案都在强化基础。建议大家在音乐教学中不要乘胜追击!就是当学生把一个知识点学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马上开始下一个,而要把当下的知识点进行丰富和表达。见好就收!不要觉得一个知识点马上学会了就算过关了,要不断地反复!怎么反复呢?丰富地变换,通过节奏、力度、表情各种方面的变换。这样算下来,可以有多少种可以变换的方式啊!哪怕一个音型、一个节奏也真的可以好好“玩”上一个学期,但我们往往是大而化之,赶紧进入下一环节,根本没有通过变换把它丰富起来,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基础,这是五线谱不能深入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在高年级以前,音乐教学都是以基础性、元素性教学为主。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更多的学习到世界上优秀的教学法,但我想说的是,即便教学法再先进,也得循序渐进,教学内容非常基础,老师们可能会怀疑还需要给学生们做练习吗?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太需要了,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把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各种音符的演唱方式变成习惯,这件事儿特别重要。
第三
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比如说英山老师,拿一个英文教案和学生比划来比划去,学生不懂,你也不懂,柯达伊的教育理念里面有句话很重要:要让音乐说母语。柯达伊、奥尔第三,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比如说英山老师,拿一个英文教案和学生比划来比划去,学生不懂,你也不懂,柯达伊的教育理念里面有句话很重要:要让音乐说母语。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在美国是以美国的歌曲为主,在日本以日本的歌曲为主,为什么在中国不以中国的歌曲为主呢?英山有这么多民谣,有这么多有趣的方言调子,为什么不和音乐结合,哪怕每堂课花十分钟去做,我觉得都特别好。对案例设计,变着花样来玩耍,愉快玩耍才是真本事。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各种好玩的素材,比如说这堂课让学生去了解水果,水果有苹果、梨子、火龙果等各种各样的,我们在念这些词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节奏;或者有时候为了让班级的孩子相互熟悉,还可以通过音高游戏,给不同孩子的姓名编上符合读音的音高组合,并用钢琴做固定音型的伴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音高编组来识别自己的姓名,当他听到自己的音组时,让他蹦跶出来,这样多有意思呀。在一堂音乐课里面让孩子既能掌握节奏又能掌握音高,只有通过不断设计案例,才能真正让课堂有效。
下课啦
今天我跟大家简单分享到这里,后期我们按照课程规划逐步推进,让大家真正学会“如何教孩子们快乐读谱”,我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五线谱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五线谱的错误认识,如果你们今天感受到五线谱可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把它搭建好的话,那在我们下次上课之前给大家布置一点点任务,让大家尝试着自己做。刚才我也说了,每个人必须有自己心中的一套案例和自己的教材才会做得更好,不要指望通读教材,这个用处不大,因为你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专家没有你了解的更多,想知道的唯一方式就是深入到你的课堂看一次,才知道学生们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去做。
总的来说,一定还是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如果你的学生是一二年级的,请大家以游戏为主,以认识简单的音符和字母谱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基本音符的节奏组合就足够了;如果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就以五声调式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节奏、和声,同时做少量的固定音型和卡农练习;如果是五六年级,做好七声调,以及简单的二部合唱为主。大家不要觉得教学内容很简单,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是真理!具体的操作方式还会在后面和大家逐步推进,也会在微信群和大家分享。五线谱教学这件事真的是可以进行的,是可以做的,我们不要觉得在县城、乡村开展会更困难,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想不想做,愿不愿意做,愿不愿意把它做好,这比什么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