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把课堂交给学生——大单元里的深度学习 |助力乡村美育第十九课《校园广播站里的广东音乐曲库》

2023.05.20 135 字号

-   前言   -

2023年5月18日“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公益直播”第十九课《校园广播站里的广东音乐曲库》,是一堂以整体单元设计、体现深度学习的高中音乐课,由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选送,执教者与设计者为广东广雅中学关舒眉老师、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孟欢老师。主持人由浙江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国家义教《艺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崔学荣博士担任。

小编:在这堂课的研讨环节,直播间评论区热火朝天、气氛活跃:


 

崔学荣教授:

本课在三个课时的单元里设计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在联系社会生活的深度学习中增进了音乐体验、积累了音乐经验、激发了音乐联想、丰富了音乐思维,产生情感共鸣,领悟音乐的本体价值、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种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1  合作研究的创新力量

《校园广播站里的广东音乐曲库》的双师一个更专注设计、一个更专注教学,一内一外,相得益彰,她们合作撰写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获得了国民教育大会“万叶杯”教案评比的一等奖,以及广州市中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一等奖。

PROFILE


 

孟欢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音乐教师

广州市骨干教师、“百千万”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对象

PROFILE


 

关舒眉

广东广雅中学音乐教师

广州市骨干教师、“百千万”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对象

 

合作研究——建立专家思维

1. 备课充分。大量阅读文献、书籍,查阅音视频资料,前往广东音乐的起源地沙湾古镇采风,对身边的广东音乐演奏家进行访谈、学习等。

2. 设计逻辑。设计教学框架,达成知识的深度学习。第一,说明白广东音乐要怎么听?第二,选择什么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3. 抓住特点。从广东音乐中最显著的旋律旋法(发展)特点去对音乐进行听、赏、析,在这基础上,层层深入地与学生探究。


 

4. 师生共建。在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共同提升自身对知识架构的分析、重组能力。前期师生一起建立、完善单元教学的曲目库及构建广播栏目。

5. 引导调整。在开放性的课堂研讨空间里,如何把控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导向性,是师生面临的挑战。例如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有些孩子思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习主题,到了更高的哲学层面,但发言的逻辑性和导向性又不够明确,教师就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及时地协助学生调整思维方向。


 

6. 本体学习。在音乐课上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引导,只有音乐老师才能做到,而且也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

 

2  与时俱进地探索与实践

PROFILE


 

宋曼蕾

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宋曼蕾老师20多年来不断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把握新课改、新动向,带领团队持续展开音乐教学研究,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提炼,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她设计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例《爵士乐》获得了全国录像课评比的第一名。以下为宋老师对本课的解析:

教学前的学习与理解

1. 定位在“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对应的就是浅层——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就提出:记忆和理解,是低阶的思维,而高阶的思维是: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本课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综合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着重在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层面。

2. 提炼学习关键点: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核心知识、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与合作精神。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维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郭华。

3. 构建专家思维目标:以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大概念教学,目的在于构建了专家思维,即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现在和未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是从学校教育迁移到现实世界的过程,而“不只是教了结论”——刘徽。


 

4. 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引领性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持续性的学习评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反思性的教学改进。

5. 探索学习《广东音乐》:构建以《广东音乐》大概念下的整体单元学习,对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广东传统音乐这一特定乐种,通过探索学习的思维模式,对“乐种”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如要了解一个“乐种”,需要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掌握什么?

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1. 创设了校园广播站这个大情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如撰写广播稿、建立曲库、参加羊城小市长论坛等,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究、展开评价,体现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一致性。


 

2. 设计了三个课时的整体学习单元,包括三个子任务:一是掌握广东音乐的基本知识后撰写广播稿,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能力;二是建立起广东音乐的曲库,对该乐种有更主观的认识;三是情境延伸,参加“羊城小市长论坛”,进行小组的思辨性辩论,为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三个课时采用接续式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生活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习任务不断升级。

3. 深入学习旋法、调式等音乐要素,在单元式情境设置和任务的统领下,让学生通过执行与合作,加深对广东音乐的音乐本体研究。


教学后的成果与反思

实施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比如对“校园广播站”的主题,学生喜欢制作的却是目前最流行的短视频,而不是广播栏目的听觉内容;学生对广东音乐的体验还是太少,可视化的音乐课件做得不够好,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带得很吃力;由于大单元教学课时多,不能做到每节课都不断地磨课,课堂达不到精美的效果,很多细节还可以改进得更好!——除了要从整体入手,也要关注每个课时每个环节的精细设计。


 

.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

 

广东省宋曼蕾教师工作室2012年11月正式成立至今,共培训了来自全省各地市统一选拔的71位音乐骨干教师。2021年,启动全新“青蕾计划”教师培养项目招收学员共20人,计划以两年为一周期的打造全新青年教师培养快速通道。工作室立足“构建与时俱进的高中课堂模式”、“打造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堂”,制定了“专业引领、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宗旨,打造了“四位一体”学员培养模式和“六元综合”专业发展全通道。工作室所有活动均围绕课堂教学开展,尤其是集中的跟岗学习,更是全面诊断、快速提升学员教学能力的主要渠道,做深耕课堂的乐教者是工作室每一个人的共同追求。

 

3  专家提问寻找背后的研讨价值

 

崔学荣教授:请宋老师谈谈您带领团队做的这一节课和二十多年前的《爵士乐》课例的设想是否有关联呢?

宋曼蕾老师:2000年我在国家级园丁工程培训班里,学到国内外最前沿的音乐教育思想,我同时对照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爵士乐》一课,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尝试,突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学生们的作业和表现确实给了我很多的惊喜,甚后来在南京的现场展示,当地的孩子也表现得很出彩,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孩子们是喜欢的,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是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得到充分地发挥的。当时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类似现在提倡的“项目式学习”。但在网络资讯如此强大的今天,学生们对很多事物都不再兴趣盎然,就更需要教师们与时俱进,有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我们的设计中使用了 “直播”、“CHAT GPT”等潮流热点,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让学生更主动更愿意地参与学习活动。我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课例,就是对每一次课改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成果,从2000的新课改、2002年的高中课程实验省、2016年的核心素养、现在的深度学习,我都会根据新的理念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和更新。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固守陈规,不能多年一个教案一种教法,要与学生同频,与时代共振,才能在教学中获得共鸣和共情。

 

崔学荣教授:请孟老师:你们在设计高中生参与音乐深度学习时,如何选择引领性主题和任务群的呢?怎么想到用“校园广播站”这个任务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呢?

孟欢老师:最初本来是把“校园广播站”放到了拓展环节,后来宋老师提出来“校园广播站”作为一个引领性的主题,是应该要贯穿于整个单元,通过任务驱动来一步步升级。据此我做出了调整,以完成广播稿的撰写和曲库的建立为任务,在校园广播站这个大情境下参与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并通过知识的再次迁移和情境的进一步创设,深化和反馈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在模拟“羊城小市长”论坛活动中,结合广东音乐审美体验和风格探究的学习经验,思辨和探讨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形成“广东音乐”的整体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跳出碎片化的接收,系统地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广东音乐”整体概念的理解与形成,提升音乐学习与思维能力,最终指向音乐学科素养的达成。

 

崔学荣教授:你们广州在中小学开展的“羊城小市长”活动与高中开展的模拟“羊城小市长”论坛活动是什么关系呢?

孟欢老师:“羊城小市长”活动是在广州市中小学中开展得很有特色的项目,考察的是选手社会参与、临场应变、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把这个活动中的“参与社会性话题的讨论”借鉴和模拟到音乐课堂上来,一是考虑到高中生具备了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以青少年思维发散的方式去发表建议、阐述观点;另外老师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性音乐,期待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守正与创新进行持续性地探究。

 

崔学荣教授:请关老师分享一下,对于广东音乐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在中学中开展传承与教学的呢?

关舒眉老师:广州目前常住人口1881万人,其中外来人口896万,占比为47.6%,市区内中小学一个常规班上,家里三代都在广州居住的孩子常常不超过10人,粤语、粤曲、高胡、五架头……这些老广们DNA里的文化正在渐渐变模糊。

在第一轮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准确;故在第二轮的实践中简化了知识点,设计留白了更多的学生研讨思考的空间。

我在学校申报《基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中学广东音乐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探究》的课题,“应用民族音乐学”是2017年中国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在我国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学术名词,对其的定义可简述为:“应用民族音乐学”把民族音乐学的学识、知识和理解用于实际问题,与2022版基础教育新课标里“目标导向”原则中提到的“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重大主题融入课程”的要求相符合,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与课标中的“问题导向”原则中提到的“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方向切合。通过课题研究,对广东音乐开发一些实用的、能够协助一线老师们开展有效教学的资源,让孩子们真正学习到非遗项目,而不只是一个虚拟的象征符号。

 

崔学荣教授:请宋老师分享一下,你们团队还做过哪些深度学习的课例呢?

宋曼蕾老师:我带领工作室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度学习”的探索和研究,设计了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为学习内容的《觉醒年代》,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单元主题,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作曲家是如何觉醒?中国歌曲创作的觉醒作品有哪些?还有以中国古代乐器为内容的《中国古代乐器展》,通过创设“学校要举办古代乐器的展览”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乐器的种类和代表性作品。还有以《民族乐派》为学习内容的《格林卡的朋友圈》。

 

崔学荣教授:请二位老师分享一下你们在助力乡村美育方面做过哪些工作?

孟欢老师:2016年我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一中帮扶交流了两个多月,从课堂教学到科组建设、学科教研等方面与当地的老师们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探索;去年在河源市东源县高中音乐教师培训活动中做了题为《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的专题讲座;前不久也先后前往贵州安顺和广东兴宁开展了同课异构、座谈研讨等美育项目的有关工作。

 

关舒眉老师:今年3月百千万培训项目组织前往贵州安顺交流学习,我在安顺九中和老师们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活动,与九中合唱团的孩子进行了交流,老师和孩子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但是获取信息的平台和渠道相对单一,如果教研活动没有太明确的指向性,对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法的接收速度比较滞后,开展工作的思路也比较单一。参加“助力乡村美育”课例展播活动,我觉得郭声健老师、崔学荣老师、宋曼蕾老师大家都在做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利用网络平台资源,让更多的美育工作者可以无差别、无距离地接收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对美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广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敬佩!

 

崔学荣教授:

感谢宋老师团队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课程以及研究话题:如何设计驱动性的音乐教学任务,有效开展大单元音乐整体教学,推动学生音乐学科的深度学习,实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都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4  学有所获——点赞优秀的乡村教师们

老师们的优秀笔记




以上均是坚持打卡老师的笔记,后续我们将会对持续听课打卡的老师,进行点赞。更欢迎老师们有学后应用到自己课堂的记录供我们展示推广,持之以恒,必有回响,我们携手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