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E课堂第六周周记|云端箫声起,童音润心田
云端箫声起
童音润心田
本周的轮值老师王晓盈老师,分别与一年级授课小组成员罗小蔓(组长)、谢婧洲、邱莉敏、曾紫盈、谈晓琳及二年级授课小组成员范雅琳(组长)、李雯欣、周静雯、王鑫怡、张梓筠,设计一年级《春晓》和二年级《箫》的线上课堂。
一年级《春晓》
01
学情分析与选题缘由
一年级学生对音乐节奏节拍的感知较弱,但可以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生动的画面、肢体动作及趣味故事具有浓厚兴趣,但线上课堂专注力持续时间较短,需通过动态视觉素材增强吸引力。学生通过上周《理发师》的学习,已掌握二拍子节奏型,能模拟动作律动,同时,学生对“春天”的季节特征具备生活观察基础,但古诗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理解仍需借助图片、动画等具象化引导。通过关联春天的情境,关联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用律动,乐器辅助感知节奏的差异。通过一节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对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时值进行简单判断。
而《春晓》作为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经典之作,以简练语言勾勒出春日晨景的盎然生机,是浸润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的理想载体。正值春季,带领学生学唱《春晓》,通过旋律的律动激活古诗的韵律之美,感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流转。这种诗乐融合的方式既传承了诗词文化精髓,又契合儿童认知特点。
02
教学设计亮点
《春晓》这首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在于其词本身是一首古诗词,也是学生们熟悉的一首描绘春天的古诗。运用古诗朗诵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熟悉这首作品,发掘其中关于春天的物象,激发学习音乐中的《春晓》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们还融入了节奏型,带着歌曲中的节奏进行歌词的朗诵,意在让学生从熟悉节奏入手,进行循循渐进的学唱。
春游去哪里
1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梅花旋律图”,让学生更为形象地感知旋律的走向以及一字多音。例如第三句歌词中的“来”,其上面便有4朵梅花的提示,学生可以看旋律图更明确地唱准4个音。
2
春游去哪里
在课堂后半部分我们还融入了三角铁乐器进行音响的丰富,引导学生感受三角铁乐器的音色,并寻找课堂中能够敲出类似于三角铁的材料进行代替演奏,学生们会运用笔敲击金属水壶和桌角,做到了生活与音乐的联系初探。
03
教学反思与感悟
从教学成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教学目标。通过音阶小桥梁练习,学生对1(do)、2(re)、3(mi)、5(sol)、6(la)五声音阶的音高把握更准确,在后续学唱中能较好运用,为演唱歌曲奠定基础。在新课导入环节,盲听感知和视频联想的方式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春天主题兴趣浓厚,增强了审美感知能力。学唱过程中,对比聆听、生活乐器化等活动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变化音和一字多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还能依据歌词创造律动动作,实现审美感知与创意实践的目标。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教学难点突破不够理想,尽管有练习,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演唱中仍混淆,说明教学方法可进一步优化,例如增加更多实例对比练习。在演唱变化音“#4”和一字多音时,部分学生音准和节奏把握不佳,后续需加强针对性指导。教学时间把控也有欠缺,综合表演环节时间紧张,学生展示不充分,影响创意实践成果呈现,今后要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间。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增加节奏练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设计节奏卡片游戏或节奏接龙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强化对不同音符的认识。针对变化音和一字多音,开展专项练习,利用钢琴单音示范、学生模仿演唱并纠正的方式,提升演唱准确性。同时,在教学设计时更精细规划时间,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表演和展示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展现学习成果,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年级《箫》
二年级的孩子们虽无法亲手触摸箫,却在视频中看清了每一个按孔的位置,并通过模仿“呜的呜的”的象声词,用嗓音模拟出箫的婉转音色,一根看不见的“云箫”,就这样在童声中生根发芽。
01
备课札记
本周二年级授课团队延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体备课模式开展。在学情分析环节,我们系统梳理了前期E课堂的教学成果,确认学生已熟练掌握Do-Re-Mi-Fa-Sol-La六个基本音高的音准和手势表达,这为《箫》的旋律学唱奠定了坚实的音高基础。通过分析前几周的教学反馈收集,我们发现本节课线上教学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师生互动环节受网络延迟影响明显,实时音视频传输存在不同步现象;二是民族乐器教学缺乏实体教具支撑,影 响学生的直观认知体验。
基于上述分析,授课团队确立了三个维度的备课重点:首先,构建阶梯式教学框架,将前期音高学习成果有机融入新课教学,通过"温故知新"实现知识迁移;其次,面对不可抗的网络波动因素,授课团队采用"主备资源+应急方案"的双保险策略;最后,深挖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也能感受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
02
设计亮点
1. 视听结合,文化浸润
此次授课以箫独奏《妆台秋思》为课堂导入,悠远深沉的箫声瞬间将学生带入传统音乐的美学意境。在初步感知本节课的主题乐器箫的形象后,课堂通过笛箫合奏《江南》的对比赏析,学生能直观感受笛的明亮欢快与箫的含蓄深沉,在音色对比中深化对箫的认知与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结构化聆听,培养音乐思维
此次授课将歌曲划分为两个乐段进行分段学习。除了根据歌曲内容创设律动动作之外,在学习乐段的同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发现乐句的对应关系,希望学生在学习歌曲的结构中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与分析能力,建立科学的音乐学习思维。
3. 跨学科联动,激发民族自信
在课堂的结尾,授课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接触过的民族乐器,在距离古琴、竽的同时,教师以“滥竽充数”成语为导入,播放动画版《滥竽充数》以引发学生对此民族乐器进行了解,自然渗透乐器、文学知识与传统美德,将音乐学习升华为文化传承,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激发民族自豪感。
03
教学反思:寻找进化方向
1. 歌曲整体感知的完整性
在分段学唱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重复乐句知识点,加入律动完成歌曲表演的要求,但由于线上课程的硬件问题,教师不能很好的展示“一字多音”的演唱技巧,对于学生的延长反馈也较难得到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对此部分的乐句旋律演唱不够到位。未来可针对此教学难点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结合图谱动态呈现曲式结构,或是录制相关的示范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整体音乐印象。
2. 民族乐器认知的深度挖掘
在箫的乐器介绍环节,学生能准确复述乐器外形特征,但对音色特质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当对比笛箫音色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自主描述两种乐器的差异。我们认为未来可增加"声音画像"活动:播放不同乐器音色后,让学生用线条彩描绘听觉感受(如笛声用锐利折线、箫声用柔和曲线),将抽象音色可视化,深化审美感知。
如何让二年级的孩子们认识、学习一种民族乐器、并感受、理解其相关传统文化,这是身为E课堂教师反复思考的问题。《箫》这节课,表面上是教唱一首歌曲,实则是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音乐桥梁。当我们看到学生通过线上授课欣赏箫吹奏时眼中闪烁的好奇,才真正明白:传统音乐文化的种子,需要用童趣的雨露来浇灌。
本周乡村美育 E 课堂一年级以古诗《春晓》为载体,将诗词韵律转化为节奏游戏,用三角铁伴奏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二年级则借助视频展示民族乐器箫的独特音色,通过对比笛子的声音特点,引导学生用画画表达听觉感受。教学团队针对线上教学特点,结合动画、诗词等元素增强互动性。这场跨越屏幕的音乐之旅,让乡村孩子在趣味中接触传统文化,滋养更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