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乡村美育E课堂第十三周周记|乘上旋律的船 回荡田野的歌

2025.07.06 12 字号

本周的轮值导师为王晓盈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陈之文(组长)、刘嘉奕、李雯欣、范雅琳、王希;负责二年级教学的古诗(组长)、陈雨晴、邓玥盈、王鑫怡、王芷晴

 

一年级组《小小的船》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花城版一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是胡汉娟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词创作的现代儿歌。歌词清新、通俗,旋律优美动人,是一首优美的三拍子歌曲,富有节奏感。全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二部曲式,曲式结构为“A(a+a)B(b+c)”,典型句式节奏是“X X X︱X — — ‖”,速度为中速稍慢,宁静优美的旋律给人带来无尽的幻想。简单的四句歌词,将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表达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太空的渴望,充满热爱科学、大自然的情趣。


 

备课过程

在备课阶段,课题组展开了深入研讨。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结合《小小的船》旋律优美、富有诗意且三拍子韵律感强的特质,我们最终确立了以 “感知 — 体验 — 创造” 为主线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如下:学生通过听、唱、动、画,感知旋律与三拍子,随乐想象月色画面;用轻快声音演唱歌曲并编创三拍子律动;通过编创律动深化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我们认为,通过多感官参与的方式,能让学生更立体地感知旋律与三拍子节奏,在想象月色画面、编创律动的过程中,激发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

导入环节的设计,我们经过多轮讨论,决定采用游戏律动激趣的方式。我们深知充满趣味性的开场能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播放歌曲后,引导学生识别歌词中的景、物、人,并按节奏朗读探究形态,这一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熟悉歌词,还能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与观察力。

在歌曲学习环节,我们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规划教学步骤。先让学生聆听歌曲联想画面,探究安静优美的情绪,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对歌曲的初步情感认知。随后,借助三拍子律动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拍及 “强 - 弱 - 弱” 规律,这是因为动态的视觉呈现能让抽象的节拍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分三轮(完整聆听、逐句学唱、带情感律动)完成歌曲学习,是为了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掌握,从整体感知到细节雕琢,最后融入情感表达。

创编环节的设计,源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自由设计三拍子动作,结合拍手 / 跺脚(强)与拍肩 / 拍腿(弱)营造强弱对比,表演划船情境。这一设计既能强化学生对三拍子节奏的把握,又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表演能力。

 

教学设计亮点

亮点一:

听唱动画结合,如律动感受节拍、绘画呈现想象画面,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强化学生对旋律与意境的感知。

亮点二:

先通过视频直观感受三拍子,再以拍手/拍胸口等动作对比强弱,循序渐进攻克节拍辨识与律动编创难点。

亮点三:

以“月色划船”为核心情境,从歌词解析到动作创编均围绕情境展开,激发学生代入感与表现力。


 

教学反思

在课程设计上,以音乐情境导入课堂、用 “划船” 动作贯穿教学的设计,源自我们课题组的头脑风暴。我们一致认为,具象化的情境能打破抽象节奏概念的理解壁垒。而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个设计确实成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看到孩子们兴奋地模仿划船动作,用身体律动感知三拍子 “强 - 弱 - 弱” 规律时,我们切实感受到教学创意成功实现的成就感。

多种互动形式的运用,如范唱、接龙、动作模仿等环节的设置,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参与课堂的切入点。观察到学生在接龙演唱中跃跃欲试,在动作创编时大胆展现创意,我们意识到这些多元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真正践行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

然而,教学过程并非尽善尽美。在三拍子强弱规律的巩固环节,体验形式稍显单一。我们意识到,仅依赖肢体律动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 若能引入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音色强化 “强 - 弱 - 弱” 的听觉记忆,或设计节奏接龙、图谱创编等趣味任务,或许能让抽象的节拍规律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

课堂节奏的把控同样引发团队深刻反思。学唱环节中个别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被迫放缓,导致分组展示环节仓促收尾。这暴露出我们在学情预判上的不足,也缺乏灵活的调整策略。后续教学中,我们计划细化学情分析表,针对节奏薄弱学生设计课前预习;同时优化教学流程,为每个环节设置弹性时间节点,确保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未来,我们将以更丰富的节拍表现形式、更精细的学情把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课堂中收获成长。


 

 

二年级组《恰利利恰利》

 

教材分析

《恰利利恰利》此首作品选自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认知音乐节奏”,曲式结构为带尾声的一段体,共五乐句,前四乐句为方整性乐句,且构成为重复乐段,通过“起-承-转-合”的旋律发展形成完整乐思;尾声采用二声部卡农式模仿,第二声部先唱,第一声部节奏浓缩,营造田间劳作的呼应感。音高以C自然大调为基础,前四句仅用do、re、mi、fa、sol,尾声引入la(6)形成色彩对比,音域控制在八度内,符合低龄学生音域特点。2/4拍,中速,强弱规律明确,歌词描绘农民播种、锄地的劳作场景,通过“恰利利恰利”的衬词和二声部呼应,表现出集体劳动的协作精神与丰收在望的喜悦。


 

备课过程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音乐知识,但对复杂节奏的理解仍需具象的引导,我们认为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是关键。于是,我们精心设计了复习环节,通过复习已学节奏型,再让学生拍手读歌曲衬词节奏。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在对比中自然发现歌曲节奏构成。这种 “温故知新” 的设计能有效降低学习门槛,帮助学生更自信地探索新知识,让后续教学推进更加顺畅。

《恰利利恰利》歌词描绘了劳动场景,我们决定鼓励学生根据 “播种、锄地” 等歌词自主设计动作。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具象的动作,既能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他们用肢体动作表达,让音乐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为适配二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天性,团队在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确定结合节奏游戏、分组合作、律动演唱等多样化形式。在节奏游戏环节的设计中,我们设想通过趣味性挑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分组合作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律动演唱时,学生边唱边动,全身心投入音乐体验。这些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不仅提升了课堂趣味性,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乐趣。

 

教学设计亮点

亮点一: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

在教学中我们先复习已学的节奏型,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辨识,发现歌曲衬词乐句是由这些节奏型组成。通过边拍手边读节奏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节奏的把握。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歌曲结构。

 

亮点二:动作编创与音乐理解的融合

我们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想象劳动场景,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动作来表现。这一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在动作编创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歌词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将音乐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的、熟悉的场景,使音乐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随后,将创作的动作融入歌曲律动中,学生在律动中完整演绎歌曲,实现了动作编创与音乐理解的融合,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和表现能力。

 

亮点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趣味性

本节课综合运用了节奏复习、动作编创、歌曲演唱等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在节奏复习环节通过拍手读节奏巩固知识,在动作编创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动作,在歌曲演唱环节通过带动作演唱提升表现力。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符合二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音乐体验的途径,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本次《恰利利恰利》一课的教学设计以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引,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力求为学生打造沉浸式音乐课堂。从歌曲背景导入,到逐句教唱旋律,再到舞蹈动作编排,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有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歌曲衬词部分节奏明快、极具感染力,我们结合可视化节奏卡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感受节奏韵律,锻炼了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这一环节接受度极高,歌唱热情高涨。

动作编创环节,学生积极调动想象力,将 “爬、种地、撒种子” 等歌词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肢体语言。但复盘时我们也认识到不足:其一,部分学生存在节奏与歌词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前期对歌词的学习时间不足,导致学生未能充分记忆、理解歌词,进而影响节奏与旋律的学习;其二,动作编创环节时间把控欠佳,学生因创作时间紧张,较多依赖视频示范,导致动作创新性不足;此外,技术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视频卡顿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课堂节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乐曲的特点,应当提取歌词中的动词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提前进行理解,进而过渡到节奏和旋律的教学;在动作编创环节,合理规划时间,预留充足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展现个性化表达;同时,提前做好技术设备调试,探索更多元的教学资源,如动画演示、音频分段播放等,灵活应对课堂突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