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背后的故事 | 从个体到团队的双向成长
合唱团,这片交织着和声与默契的土壤,不仅是孩子展现才艺的舞台,更是他们褪去胆怯、拥抱自信的心灵港湾。湖北省黄梅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周令仪,从“角落歌者”蜕变为舞台焦点;合唱指挥艾平平老师,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孩子音乐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故事,正是音乐教育与集体力量共谱的成长乐章。
舞台高光:从合唱队员到独唱冠军的突破
2025年5月,湖北省黄梅县艺术小人才评选活动的舞台上,一场才艺比赛拉开了序幕。只见身穿黄裙的周令仪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当“妈妈,月光之下”的旋律从她口中流出,评委停下笔,观众纷纷为这个有质感、满含深情的声音侧目。
走下舞台时,她还沉浸在歌曲的意境里,直到看见等候的妈妈,才猛地扑过去哽咽:“妈妈,我做到了!”母女俩手拉手回忆那些练习时光——走廊里、小区过道里,清晨迎着朝阳练,傍晚伴着晚霞唱,从家人到老师、同学,她唱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敢抬头到渐渐舒展眉眼。最终,周令仪凭稳定发挥和真挚情感斩获声乐组一等奖,接过奖状的那一刻,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这张纸不仅是对歌唱实力的认可,更把那个躲在角落的自己,拉到了阳光里。
谁能想到,此前的周令仪从无个人登台经历,只在合唱团里缩着肩膀,用微弱的声音跟着大家唱。艾平平老师早发现她音准出色,却总被不自信困住。当得知才艺比赛消息,周令仪攥着衣角想报名,却没勇气单独找老师,只好拉着同学一起要报名表。“你报名,老师最支持!”艾老师的话像一束光,让她猛地抬头,眼神里满是惊喜——原来自己也被老师看好。
起初练习,周令仪还是习惯性躲在操场角落,声音弱得像风中烛火,唱到动情处也不敢释放情绪。艾老师见状,单独把她叫到身边:先陪她唱最爱的《欢乐的那达慕》,看着她随着奔放的旋律慢慢扬起嘴角,老师趁机引导:“你看,放松了就唱得多好!现在咱们试试《天之大》,想想妈妈为你做的事,把心里话唱出来。”这句话像钥匙,打开了周令仪的心扉,她眼眶泛红,歌声里终于盛满对妈妈的爱,不再胆怯,不再压抑。此后,艾老师逐句打磨她的咬字、高音,哪怕嗓子唱哑,她也主动说“再练一遍”。
比赛后,周令仪彻底变了。以前课间总坐在座位上安静看书,现在会主动和同学聊音乐;以前老师提问都不敢举手,现在会在音乐课上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同学们笑着说她成了学校的“显眼包”,她却一点不害羞,反而大方地说:“下次有演出,我还想唱给大家听!”这抹舞台高光,成了她成长路上最亮眼的里程碑。
夏令营历练:成长路上的“加速器”
周令仪的自信,并非一蹴而就。去年夏天,长沙米多多合唱夏令营,成了她打破自我局限的关键节点。初到营地时,看着来自全国的优秀同龄人,听着老师讲解更高难度的训练技巧,她攥紧衣角,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自己能跟上大家的节奏吗?
夏令营的日程比学校紧张得多:除了游览活动外,清晨就开始开嗓训练,上午学乐理、练声部配合,下午还要进行整首歌曲的合排,晚上也要抓紧排练。入营第二天,周令仪就因紧张和劳累头晕乏力差点中暑,老师连忙扶她到休息室,递上温水,轻声说:“别勉强自己,不舒服就歇会,咱们慢慢来。”可休息了半小时,她就主动站起来:“老师,我想回去练习,我不想掉队。” 看着她眼里的坚定,艾老师既心疼又欣慰——那个以前总怕出错的孩子,已经开始主动追逐目标了。
真正让周令仪打开心扉的,是唐德老师的教学。情绪紧张时,唐老师带大家做“节奏拍手游戏”,让笑声冲淡焦虑;节奏跟不上时,他不用“你又错了”,而是笑着说“咱们试试用说话的节奏唱,比如‘你吃饭了吗’,就和这个小节的节奏一样哦”;音准有偏差时,他会让大家闭上眼睛,“先听我唱,再跟着自己的心跳找感觉”。最让周令仪难忘的是练和声时,唐老师把二声部拆开来,让每个声部先单独唱,再一点点融入集体:“合唱不是谁盖过谁,而是像小溪汇进大河,每个声音都很重要。”
在集体排练中,周令仪更是突破了“不敢表达”的短板。一次排练时,低声部总跟不上节奏,大家练了几遍都没效果,有人开始泄气。周令仪犹豫了一会儿,举起手:“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先把慢节奏的部分练熟,再加快速度,这样会不会好一点?” 没想到这个建议真的管用,练熟后大家很快跟上了节奏。结束后,同学拍着她的肩膀说:“周令仪,你这个主意太棒了!”她笑着回应,心里满是成就感——原来主动表达,不仅能帮到大家,还能收获认可。
离开夏令营时,周令仪不仅唱功精进,性格也像变了个人。以前和陌生人说话会脸红,现在能主动和其他地区的伙伴交换联系方式;以前遇到困难会退缩,现在会说“再试一次”。她把夏令营的结业证书小心收好,在日记里写:“这里让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更好。”这段历练,为她后来的舞台突破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合唱团滋养:从个体到团队的双向成长
周令仪的蜕变,离不开合唱团这个“大家庭”的滋养;而合唱团的成熟,也藏着每个成员与老师的共同成长——艾老师和李文博老师的默默付出,更为这个集体增添了许多温暖。每次排练前,李老师都会提前到场调试钢琴,指尖流淌的琴声一响起,孩子们就会快速安静下来,投入到排练中;遇到孩子对节奏不熟悉,李老师会配合艾老师,放慢速度反复伴奏,直到孩子们唱准为止。
随着时间推移,令仪渐渐成了合唱团里的积极分子:每次排练前,她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帮老师把乐谱按声部整理好,分发给同学;排练时,若有低年级的伙伴跟不上节奏,她会主动凑过去,轻声说“我教你一个小技巧,你跟着我唱”;演出前大家紧张时,她会带头说“咱们一起深呼吸,想想排练时的感觉,肯定没问题”;甚至在小型演出中,她还主动承担起“开嗓领唱”的任务,站在队伍前面,用清亮的声音带领大家开嗓。慢慢地,整个团队的团员都越来越自信、积极。
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艾平平老师也完成了自己的突破——从只关注“技巧对错”的普通音乐教师,成长为能走进孩子心灵的“音乐引路人”。最初接手合唱团时,艾老师只有基础的音乐教学经验,面对二声部排练、孩子情绪引导等问题,常常手足无措。有一次排练《祖国在我心窝里》,高音部总唱不准高音,艾老师急得反复说 “不对,再高一点”,可孩子们越练越紧张,反而错得更多。那天排练结束后,艾老师失眠了:难道教唱歌,只需要纠正对错吗?
直到参加米多多合唱夏令营,艾老师找到了答案。她跟着国内优秀的合唱指挥学习,第一次接触到“情感引导法”—— 不是让孩子“硬唱”,而是让他们“感受”。比如教唱抒情歌曲时,先让孩子想象“自己最爱的人在身边”,再用声音传递这份温暖;她还学到了“声音塑形”技巧,通过引导孩子调整呼吸、放松喉咙,让声音更纯净,而不是靠“喊”来拔高音量。
回到合唱团后,艾老师彻底改变了教学方式。她不再用“统一标准”要求孩子,而是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对内向的周令仪,她会特意让她站到前排,多给她“单独展示” 的机会,每次唱完都认真夸她“这次比上次更放开了”;对活泼的孩子,她会引导他们“把活力放进歌声里,而不是乱晃”;对有天赋的孩子,她会额外教一些发声技巧,帮助他们挖掘潜力。
教唱关于“春天”的歌曲时,她没有直接教歌词,而是带孩子们去校园里观察:“你们看,迎春花是怎么开的?风吹过树叶是什么声音?”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分享,再回到教室唱歌时,声音里自然有了春天的灵动;周令仪曾多次唱错《天之大》的节奏,艾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笑着说“你对妈妈的爱唱得特别打动人,如果能把节奏再稳一点,妈妈听了一定会更开心,咱们一起试试好不好?” 温柔的鼓励,让周令仪不再害怕犯错,反而更愿意主动练习。
这种“双向成长”,成了合唱团最温暖的底色。这便是师生共成长的真谛:老师用爱与专业点亮孩子,孩子用努力与进步推动老师前行。
让音乐照亮更多成长之路
音乐教育的力量,从不止于教会孩子唱歌、识谱、练技巧,更在于在孩子心里种下自信、勇敢、合作的种子。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内向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敢表达、敢尝试;它像一座桥梁,能连接不同性格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协作;它更像一束光,能照亮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与热爱。
期待未来,有更多孩子能走进合唱团,在音乐的陪伴下突破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期待有更多像艾平平老师一样的教育者,带着热爱与坚持,为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也期待更多人能关注少儿合唱的困境,给予支持;更期待音乐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歌声里,实现从舞台到心灵的美丽蜕变。
黄梅县实验小学小梅花童声合唱团简介
小梅花童声合唱团成立于2011年,常规编制60人。自成立以来,合唱团始终秉持“五育并举”的初衷,以“快乐歌唱”为宗旨,用灵动美妙的音色传递独特的“实小之声”。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合唱团由专业教师负责声乐、表演等方面的指导,坚持每周开展两次训练,稳步提升团员的专业能力。
凭借扎实的训练与出色的表现力,合唱团屡获佳绩:
2011年、2014年、2017年、2019年、2024年,多次斩获县级合唱比赛一等奖;
2021年4月,参加“童心向党”黄冈市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主题展演,获二等奖;
2021年5月,亮相湖北省六一优秀节目展演,荣获省级一等奖;
2024年4月,在黄冈市美育节合唱比赛中摘得一等奖;
2024年5月,获黄梅县“快乐合唱3+1”比赛一等奖。
2024年7月,合唱团受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邀请,赴湖南长沙参与为期9天的“米多多合唱夏令营”,并于7月15日晚登上长沙音乐厅的舞台,展现了“小梅花”们的专业素养与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