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背后的故事 | 月光下的歌谣少女,把合唱梦带回故乡
在湖南安仁这片被誉为“中国合唱童话县”的土地上,“快乐合唱3+1”项目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一批又一批热爱音乐的少年。阳晓怡,正是从这片土壤中生长出的优秀代表——从聆听母亲哼唱的《小背篓》,到踏上省级音乐厅的舞台;从班级讲台上的青涩指挥,到专业合唱团的深造;再到如今考入中南民族大学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研究生,成为德清公益的志愿者,立志返乡从事音乐教育……
“快乐合唱 3+1” 在安仁种下童话,而晓怡的故事,便是这童话里最动人的回响 —— 12年来,她与项目一起成长,从歌声里汲取温柔,现在她把这份温柔酿成更多人的光,把一路收获的温暖,轻轻折成新的音符,滋养更多人,完成从“受益者”到“传承者”的美丽蝶变。
歌谣里生长出的音乐梦
“咪——嘛——”夏夜的微风穿过窗棂,伴随着母亲轻柔的哼唱,5岁的阳晓怡枕着《小背篓》的旋律进入梦乡。十八年后,这位从湖南安仁县走出的女孩,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湖南信息学院毕业,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又顺利考取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回到家乡,当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
“妈妈是我音乐路上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特别的老师。”阳晓怡说起母亲时,眼中闪着温暖的光。她回忆道,母亲虽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却有着惊人的天赋,“她小时候条件不好,没能继续上学,但从来没放弃过唱歌。听见别人家放歌,她就赶紧拿本子记歌词,凭着耳朵听旋律,一点点把谱子哼着记下来。”有着电子琴的家是母亲的舞台,也是晓怡的音乐启蒙教室。从手指拐不过来,到能完整弹奏出曲子,正是母亲手把手耐心教她弹会《迷路的小花鸭》后竖起的大拇指,播撒出音乐路上求学的种子。
小学时,晓怡加入了清溪中小临时组建的合唱团。“虽然团名记不清了,但我还记得刘素芬老师和另一位特别有激情的副校长(段淑贞)”,晓怡回忆道,“段校长站在图中第一排最右边,她经常来给我们加油打气,很容易就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虽然当时对合唱艺术的理解尚浅,但2013年秋天,参加的第一届“德清杯”中小学合唱节中懵懂跟唱《春天在哪里》的旋律,至今仍在她的脑海中回荡。
倒数第二排左六为阳晓怡
从夏令营到舞台中央
2016年的夏天,这颗“种子”破土而出。
初二暑假的“德清合唱夏令营”是晓怡音乐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她第一次接触到专业的合唱训练。回忆起那段日子,她形容自己“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每天高强度的识谱、唱谱及分声部训练让她倍感压力,却也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斗志。
左四为阳晓怡
“最难忘的是晚上和室友们挤在一起练习的日子,”晓怡笑着说,“我们当时练的《Amavolovolo》特别好听,充满活力与感染力。”几个女孩靠着手机APP辅助,反复练习、互相指正,宿舍里常常回荡着她们的歌声与笑声。“快乐合唱3+1”公益音乐会在湖南省音乐厅举办汇演,当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时,小小的晓怡首次切身感受到合唱的魅力,那一刻的掌声成为了她心中最振奋人心的鼓励。
倒数第二排左五为晓怡
高中阶段的学习为晓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敏华老师带我们一起唱《雪花的快乐》,那时候我还不太明白合唱的快乐,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唱。但老师那专业的技术、无敌的唱功、夸张的表情、热情洋溢的动作,深深地吸引着我。”高二时,这个有不少合唱经验的安静女孩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担任班级合唱比赛的指挥。“我们班同学都是零基础,”晓怡说,“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家都特别认真,也十分配合我。”最令她感动的是,一开始不敢开口的同学,经过几天训练后能够放声歌唱。她带着同学们利用课间时间练习,从最基础的音符教起,细致调整每个声部,见证了声音从生涩混乱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合唱的美妙之处不在于某个人的声音多亮眼,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调子努力时‘彼此托举’的温暖难以替代。”晓怡回忆道,“上台前我告诉大家,这首歌不是唱给别人听的,是要唱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唱出少年该有的样子。”当听到班级以这曲激昂的《少年中国说》获最高分,夺得第一名时,她不禁想起了母亲常说的话:“唱歌要带着心”。
转变与传承
高考后,阳晓怡便选择了音乐表演专业,却在大学二年级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从美声专业转向合唱指挥。这个转变让她遇到了两位恩师:周跃峰教授和胡婕博士。“在跟随周跃峰教授和胡婕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从来不是宏大的理论,他们从不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而是像挖宝藏一样。”
第一次上周老师的合唱指挥课时,晓怡紧张得手心全是汗,一直在抖,指挥时也总忍不住盯着谱子,生怕漏看一个音符。但周老师没有批评她,只是在她指挥完一段后,轻轻走过去说:“来,咱们先不急着指挥,你跟我做个动作。”温柔的话语引导着晓怡的手做出游泳的动作,空气仿佛变成了水,“我试着照做,一开始动作还是很僵硬,可当我真的在脑子里想起游泳的时候,手竟然不自觉地变得松而有力起来!”晓怡回想起周老师当时笑着说:“你看,指挥不是打拍子,是传递你心里的画面。你盯着谱子,是在数音符。”这句话让她豁然开朗,并在往后的指挥中将“看见每一个人”放在首位。
“最早学美声时,我着迷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完美,”她解释道,“但大二时,周老师说‘合唱不是在唱歌词,而是在讲一个故事’,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了。”个体的完美固然令人着迷,但群体的共鸣更使她心潮澎湃。晓怡清晰地记得,老师的一个手势能让散乱的声音突然拧成一股绳,一个眼神能改变整个团队的情绪。“我看着老师站在前面,双手像在抚摸每一个声音,突然就想:如果我也能这样,帮更多人把心里的声音唱出来,该多好。”
而胡婕老师即使在临产前也坚持为他们排练的敬业精神,更是让她深刻体会到“合唱要听见自己的心”那份对于音乐纯粹的热爱。“这些藏在细节里的道理,比任何技巧都令我受益。”晓怡说道。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湖南信息学院合唱团不断进步,并在不久前的湖南省文化艺术节上获得金奖。
胡婕老师指挥,晓怡在第一排左11
本着对合唱的热爱,在本科毕业后,晓怡没有停下脚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贾佳老师的研究生。现在的晓怡,逐步实现了从合唱团参与者到研究思考、教学实践者的跨越。“最大的收获是更清晰地找到了合唱对我人生的意义,在实践能力上,刚开始排练全靠热情,遇到问题会慌,现在能够带着方法去解决问题。”她回忆起第一次独立带校内合唱团排练时的经历:“我当时不够大胆,紧张加上经验不足,害怕排练达不到预期,结束后自己在琴房偷偷哭。师姐们都来鼓励我让我放轻松,贾老师也教我示范怎么用眼神和手势给提示,帮我找到让大家快乐唱歌的方法,告诉我不用急,一步步来。有团队在身后兜底,这让我很安心,也敢于尝试新的探索。”
在民大的学习生活给晓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完善的理论学习课程体系和大量的合唱团实践排练机会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而这份围绕着音乐的“爱”与“传承”的课题,在德清公益的志愿者经历中得到了更真切的实践。
右2为晓怡
2024年,“米多多公益直播间”在线上公开招募文字宣传志愿者,晓怡积极报名参加。之前从未有过推文经验的她,在第一次接触秀米排版时,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是周畅老师像拆解积木一样,耐心地通过一张张截图、一条条语音,陪着我把混乱的模块拼成理想的样子。她一直鼓励我别急,把麻烦变成小成就。”这份线上志愿工作经历给晓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后来,在贾佳老师的带领下,民大师生志愿者团队一行九人来到了2025“米多多乡村童声合唱周”,在“米多多合唱夏令营”、“合唱公益音乐会”中担任主力,为乡村师生们提供志愿服务。从2015年的夏令营学员到2025年米多多合唱周的志愿者,十年的身份转变让她感慨万千:“时间好像瞬移回到了过去。以前喜欢合唱,是因为享受合唱带来的快乐,现在感觉合唱还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特别有意义!”
回到家乡,让更多人想唱就唱
如今的晓怡对未来已有了清晰且坚定的规划——回到家乡去。
“我的家乡安仁是中国合唱童话县”,她的语气中充满自豪,“本科毕业后的一次回乡,我看到县里举办了多场合唱比赛,我的小学、初中的音乐老师都参与其中,这也让我思考:是时候用所学为家乡合唱事业奉献绵薄之力了。”此后的种种经历令她想为家乡奉献的心愈发炽热。
晓怡心中的蓝图温暖而朴实:在乡镇为孩子们开设合唱课,“让他们知道唱歌不是难事,开心就好”;为老人们组织合唱团,“让他们用旋律回忆青春”;为村里的小学编写校歌,“让孩子们唱着家乡的歌长大”……
“我希望家乡的合唱团延续‘快乐合唱3+1’的项目精神,不是培育‘精英队伍',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地方,是一个有烟火气、有归属感的小天地。”她说,“我想告诉大家,唱歌不用很好听,只要你想唱,你的声音就有意义。”晓怡期盼着用音乐作纽带,连接起留守的孩子与老人,让邻村的人因音乐聚在一起,装下快乐与回忆,让在外打工的乡亲听到合唱就能想起家的味道,让音乐不再是‘遥远的艺术’,而是能真正融进安仁人的日常——可以是广场上整齐的旋律,也可以是稻田里随性的哼唱……
从月光下听母亲哼歌的小女孩,到立志用音乐温暖故乡的合唱指挥,阳晓怡的成长旅程是一支关于爱、传承与回归的完美和声。她正用自己的方式,将逐梦路上接收到的每一份余热,变成照亮故乡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