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时新闻

一堂娓娓道来的器乐课 | 助力乡村美育第二十一课《可爱的家》

2023.06.06 254 字号

-   前言   -

202362助力乡村美育·名师音乐课堂公益直播迎来了本期最后一课——第二十一课《可爱的家》。由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艺术攻关基地选送,执教者为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黄湘程老师,主持人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音乐理论与教学法教学部副主任谢铭磊老师担任。

 

 

谢铭磊老师:

本节课例从请学生歌唱这首作品,到练习乐器、融合乐器,除了能看到层次分明的课堂架构外,在教学法的呈现上更是体现了歌唱置于器乐学习之前、之中的重要作用。以唱为导入,建立内心的歌唱,可以让外在的表现,包括器乐演奏更加回归音乐的艺术表现上来。同时,以口风琴合作吹奏为表现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吹奏能力和合作演奏能力,能够激发他们用琴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及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符合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面向的内容。

 

1演唱、合奏、交流互动,

搭好阶梯

PROFILE


 

黄湘程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音乐教研组长

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艺术攻关基地学员

《可爱的家》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音乐》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温馨的家,是一首双声部合唱曲,第二乐段是两个声部的。歌曲情绪优美动人,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是一堂以情感贯穿、特点鲜明的口风琴教学课型。


 

《可爱的家》设计思路

1. 选择了用口风琴合奏双声部的方式。在这节课前面学习演唱歌曲,后面演唱高声部的单旋律,结合我校器乐教学的特色,选择了用口风琴进行双声部合奏的方式,挖掘歌曲情感内涵。

 

2.选择了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班学生从三年级起接触口风琴,有一定的吹奏基础,已形成了合作意识与协同表演的能力,可以师生、生生间合作吹奏,运用一、四、五级和弦为乐曲伴奏(用①②③号表示和弦)。学生对音乐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愿意与老师、伙伴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用歌声表达作品情感的基础上,运用口风琴互动吹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

《可爱的家》执教感受

1. 创设自主学奏空间,转

转变课堂学习方式,创设自主学奏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合作。将老师的转变为学生的,教师为学生的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2. 架构学习能力阶梯,循序渐进。

本课思考的是如何在学生口风琴学奏中,搭好阶梯,引导他们逐步有效地完成学习内容。

阶梯1:视谱能力的积累与铺垫。吹奏高声部的学生可以将重点放在指法、气口的练习上;因为低声部的旋律音域跨度较小,指法较简单,吹奏的学生可快速视谱演奏,并在短时间内完成视谱吹奏。教师已搭建好学奏的阶梯,引导学生进行了有效能力的迁移,可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阶梯2:吹奏能力的积累与铺垫。第一环是最基本的吹正确的要求,指法正确、节奏准确、气口统一;第二环是进行合奏时的进阶要求,速度稳定、音量均衡,学生需要基于聆听,在气息控制、节拍韵律感等方面做思考与调整。第三环是更进一层的演奏要求:富有情感,对气息、气口、强弱等处理上需要更细腻,对吹奏的技能要求更高,环环递进。

3.知识技能融入情感,提升素养。通过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我思念中的家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演唱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等问题,引导学生从歌词内涵、旋律走向等方面,结合气息、气口、力度变化的运用,用歌声表达思念家乡时,时而幸福时而激动的心情。引导学生按照演唱歌曲时情感处理方式吹奏,用电子琴伴奏。在师生交流细化处理的过程中,将演奏技巧的运用,结合歌曲情感的表达,让学生琢磨如何吹得像歌唱一样富有情感。将知识技能的运用与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


 

学生最终获得的不止是吹奏的技巧,更是通过自己的演绎,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2书记、校长、音乐名师,

多重身份的曹老师

PROFILE


 

曹晏平

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艺术攻关基地主持人

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

曹老师说,这样一节纯粹的器乐教学课越来越少,可借此宣传上海器乐教学课普及的做法。

以下是曹晏平老师对本课的解析:


 

器乐学习普及化:

关注学习经历创设,培养演奏技能


 

1. 学习器乐演奏的音乐技能,可通过唱、奏、演、舞、创等多种形式,将知识和技能学习结合起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一门器乐的学习经历能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求知热情,树立自信,促进对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器乐演奏能力化:

关注知识技能迁移,发展演奏能力


 

1. 从素养导向思考学科教学、学生能力迁移与运用。在课堂教学转型与变革中,应思考探索哪些需要教,哪些不需要教?”“哪些应该让学生在运用已有能力的基础上自己尝试运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

2. 前一节课就能演唱《可爱的家》的高声部旋律。在复习环节,教师通过对演唱气息的控制、气口处快速轻轻换气、乐句强弱处理等细节上的处理,更好地挖掘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更美地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为后续口风琴的吹奏做铺垫,将演唱的技能、情感迁移至口风琴的吹奏中,吹奏出同样的歌曲情感。

在小组自主学习吹奏双声部合作环节中,教师提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直接视谱演奏乐曲前半部分,也就是单旋律演唱的部分。


 

这两个乐句旋律相似,吹奏指法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熟悉了旋律,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的视谱演奏能力,尝试直接视谱演奏。这就是知识技能学习后,学习能力的迁移和运用。

在演奏练习中主要关注指法正确、节奏准确、气口统一等三个最基本的技能。

器乐表演情感化:

关注作品情感表达,凸显审美特质


 

1. 音乐的表现能力不只是完成的表演,而是有情感地表演,将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感知和理解通过音乐的方式得以表现,也是进一步提高乐感与音乐美感表现的核心能力。


 

2. 器乐演奏应引导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深化对音乐作品情感、音乐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3. 从歌词内涵、旋律走向中,进一步感知对家的美好回忆以及浓厚思念之情,结合对气息、气口等演唱技能的处理,从会唱逐渐变为有情感地演唱

4. 吹奏学习从能吹奏旋律”——“能合作吹奏双声部旋律”——“能有情感地合奏,使学生的演奏能力递进式提升,音乐情感表达能力得以发展,音乐审美体验经历得以丰富,凸显音乐学科的审美特质。

器乐课程特色化:

关注校本特色创建,凸显以美育人


 

1. 聚焦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视角,思考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大视野。

明确理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音乐教师可以跳出学科本位,具有教育的、美育的大视野,思考如何立足音乐教学探索五育融合。让美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成为:想得到的美丽;看得到的风景;走得到的景点。

2. 聚焦美育素养和艺术素养培育,探索音乐教育的实践——具有大格局。

音乐学科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美育的显性课程和重要途径,音乐教师首先明确理解美育、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理解新时代美育内涵、艺术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从素养导向出发,探索音乐教育的实践。

3. 聚焦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动向,追求个人专业的发展——会有大作为。

课程改革从一期课改不断地深入推进,不同时期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与成果。青年教师应该有敏锐的学科研究视角,紧跟改革方向,积极参与,获得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争取做音乐教学探索的能手、艺术教育研究的好手、美育团队指导的高手。

 

3你问、我答、课堂延展,

交流研讨的好经验

 

谢铭磊老师:黄老师学校长期致力于器乐教学的探索和发展,请分享一下你在器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如何利用好学校课堂开展器乐学习?

黄湘程老师:我校是结合学校的总体课程推进安排,进行器乐的教学和课程的实施。自2014年起开展了综合课程改革项目研究。以四年级口风琴吹奏为抓手,全年级集中学习一周,每周一、周二、周四、周五下午连续学习两节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集中式地参与到课堂器乐学习和实践中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音乐技能与合作演奏意识;

低年级(一、二年级)在日常教学中聚焦课堂打击乐器教学。中高年级(三、四、五年级)逐步推进口风琴的吹奏教学。三年级主要聚焦乐谱识读、乐器的规范使用及对基本吹奏技巧的掌握;四年级围绕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完成熟练演奏,并加入和弦为乐曲伴奏;五年级结合已有能力,引导学生尝试创编伴奏音型,并合作完成多形式的作品演绎,例如:轮奏、合奏等。在递进式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演奏要求逐步细化,难度逐步提高,扎实培养孩子们音乐技能、合作演奏能力,提升音乐核心能力。

 

谢铭磊老师:请黄老师谈一谈为什么选择口风琴吹奏的方式来完成这堂课?学生在器乐的学习中音乐素养可以得到怎样的发展?

黄湘程老师:选择口风琴吹奏的方式,将口风琴的器乐教学特色进行持续的探索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学习的兴趣及合作吹奏表现的能力;后续为作品进行双声部演唱的学习打下基础,从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可以表现得更好。

学生在器乐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几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吹奏能力;提升了关键能力。学生在合作演奏中速度稳定感、力度控制感、节奏韵律感等,合作表现能力(双声部合奏)得到了提升;也提升了音乐乐感与美感的表现的核心能力,将技能与情感表达融合,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作品内涵。

 

谢铭磊老师:请曹老师分享一下团队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曹晏平老师:2014—2016年,我带领小学11个区,初中5个区,聚焦音乐学科的五种课型开展实践研究,出版了1本学科专著和37节示范课例。举行了16次大型研讨活动,帮助广大音乐教师对五种课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2017—2019年带领10个区开展了《小学音乐学科19个学习难点解决策略的探索》项目研究,出版了学科1本专著和65节示范课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直观的难点解决策略范式。

【四期名师攻关基地成果】2019—2022音乐学科拍摄出版了65个活动课例,美术学科拍摄出版了11节完整示范课,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同名专著;完成了《乐在其中——小学音乐学科基于〈教学基本要求〉三类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美在其中——小学美术学科基于〈教学基本要求〉三类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三个课堂。出版了《上海二期课改期中音乐学科时效性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专著。

【目前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启动研究至今,将出版《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探索与实践》、《美育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南》2部专著;和27门学校美育特色课程。

 

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曹晏平小学艺术攻关计划基地

双名工程是催化与培养上海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的重要机制,至今已有3000余名校长和教师在这项体系中成长起来。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曹晏平小学艺术攻关计划基地成立于20191月,在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厚实的艺术专业素养、开阔的艺术学科视野和精湛的艺术教育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教师为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质量的学习、研修、实践的培训活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课题项目研究为统领,以示范引领为特征,在交流与碰撞中求进步,行走在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上。

基地主持人曹晏平为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美育教育研究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静安区小学音乐实训室主持人。基地成员共有9名,包括多位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小学音乐、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经验。

 

4既是祝福,也是新的开始

在课程最后,主持人谢铭磊老师提议在本期的最后一课每人送个祝福:

 

曹晏平老师:

音乐名师大课堂,成果经验来分享。

交流互学促成长,美育之花齐开放。

感谢浙江音乐学院、全国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和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搭建了这个交流的平台,也感谢郭声健教授和全国的专家、学者、名师们的智慧分享。衷心希望助力乡村美育这个平台能够进行下去,越办越精彩!

 

黄湘程老师:

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能和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们相聚云端,共研共成长,一同感受音乐课堂带来的美的享受,我们真的是很幸福。祝愿助力乡村美育的活动未来越办越好。

 

 

周舒越老师:

这二十一期我接触到了一批特别有匠心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学到了什么叫磨杵成针,期期守候观看的乡村老师以及网友们,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叫精进不休,被你们所影响,我深感荣幸!我祝福大家万物尽可期待,把每一天活得热气腾腾。

跟大家做个小小的预告,我们还会有一次直播特辑哦!除了能见到主持天团同时在线,还能见到往期的名师们,另外我们也将颁发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以及全国基础教育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颁布的结业证书啦!本次名单将由各县教育局以及参与活动的组织单位上报全勤学员名单,随堂笔记也要整体打包过来过审哦!

 

 

感谢公益直播发起人湖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感谢浙江音乐学院各位领导对本活动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全国各地音乐名师、教育同仁对本活动的关注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