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乐的军山拾光:童声漫过山野时
七月的军山中小,阳光滚烫,蝉鸣如织泊乐合唱团的歌声与行囊落在这片绿意盎然的乡野校园开启了一段与“太阳花合唱团”孩子们共度的注定难忘的时光
这趟旅程,远不止于乐理知识的传授或舞台技巧的打磨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叩访让我们在军山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温度与重量
书记室灯光下那只油绿的西瓜,无声诉说着对孩子们歌声的期盼与过往善意的流转;
莎莎老师病痛中递来的柠檬水和棒冰,包裹着一位乡村音乐教师“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的滚烫心愿;
小鑫晴诗中对“无忧无虑地哭”的渴望,和一封深夜写就的信,如何叩开了紧闭的心门,让“被看见”的勇气悄然生长;
心悦合唱团跨越千里带来同频共振,让奉献有了更深的回响
这些瞬间,凝结成属于泊乐与太阳花合唱团的夏日故事集。没有宏大的叙事,只关于坚守的疼痛、心灵的细语和善意的接力。
现在,请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发生在军山中小,微小却闪亮的故事;
请来发现,歌声如何成为照亮彼此的光。
01.《大西瓜和梦的旅行》
1
7月1日的夜里,军山中心小学的书记(校长)正准备将泊乐的几名团员接送至校。小小的轿车里载着四名团员和大包小包的行李,尽管书记开足了空调风力,但大家依旧裹着满身来自湖南的热情。一路上,书记娓娓道来学校的概况:整所学校有四百二十多名学生,军山中小太阳花合唱团共有四十二名团员,由这所学校唯一的音乐教师莎莎老师带领孩子们歌唱。平日里学生课业繁忙,而莎莎老师要上一整个学校的课,每周分给合唱团排练的时间只有两个课时。莎莎老师和书记都很想让孩子们唱得好听、唱得尽兴,但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校,下车。夜幕模糊着校园,星星明亮。这所学校去年新修了一个大大的操场,而在它的中央,杂草已漫到了鞋面上。在操场的对面,书记室是黑夜里唯一的光。在难得一见的如此静夜里,伴着风吹树叶的声音和蝉鸣,团员们一边好奇地四处张望,一边走进书记室。这是一间四四方方的会客办公室,里头有小小的休息间。墙壁洁白,沙发旧旧,桌上赫然摆着一只油绿的大西瓜,鲜艳而惊讶地望着新面孔的到来。书记夫人笑盈盈地招呼团员们分西瓜消暑,书记则讲起了合唱团的过去。
原来在之前,来自德清公益的“音乐背包客”就来过乡村教孩子们合唱,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书记在又一次比赛前,执意要以自费的形式,将盛情化作实在的酬劳,邀请老师回来为孩子们做赛前的最后冲刺排练,但他没有接受校长的心意,而是仅仅接受了往返的路费。从德清公益“音乐背包客”最初的志愿指导与情谊,到书记自费盛邀的拳拳之心,再到老师婉拒酬劳、仅取路费的纯粹付出,我们看到的是围绕乡村孩子音乐梦想的双向奔赴与善意流转。这份超越了物质的情谊与责任,格外闪耀,在最初的时刻,便深刻地打动了泊乐团员们,激励着团员们。
7月3日下午,泊乐合唱团的艺术总监王超老师莅临军山中小指导合唱排练,书记再一次叙述了如此感人事迹。在听说央广栏目正在召集合唱节目后,书记特别激动,他大笑着说:“如果选上了,乡村的孩子们就能在手机链接里听见他们的声音。”,这是对梦想飞出山野最朴素的渴望。王超老师同样被书记感染,提出了对军山中小太阳花合唱团在长沙音乐会的期盼,照亮了合唱团以及老师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集训中前行的方向。
一辆载着泊乐歌声和行李的小车,驶进了乡野的怀抱;一只油绿的西瓜,见证着宁静夏夜初遇的温暖;一段关于歌声的梦想,正乘着无数双手传递的温暖与力量,在乡间小路上,在星光蝉鸣中,开启它漫长而充满希望的旅行。
02. 《莎莎的病、柠檬水和绿豆棒冰》
音乐老师莎莎老师在前不久查出急性胆囊炎,医生让她赶快动手术。但为了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把这些孩子们顺利送去长沙音乐厅唱歌,莎莎老师不顾病痛,将手术延期至音乐会后,靠吃止痛药维持日常生活。
她说:这里的很多孩子可能一辈子只有这样一个机会能登上大舞台,这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来。
炎炎酷暑,莎莎老师还为每个孩子和支教的志愿者买了柠檬水和绿豆棒冰消暑。孩子们围着她欢呼雀跃。
03.《好鑫晴》
7月3日,在白天的课程中,教师提到了歌曲的归韵问题。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乐于收集幼儿学语时表达出的奇思妙想,并进一步发现诗歌与儿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儿童天真自然的语言相比于成人的话语是更富有诗意的,诗歌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所学校的孩子一大部分都是住宿生,有自由的、不会影响日常排练的时间。结合以上三点,我决定临时备一节学写现代诗的课程,希望能从更多方面帮助安仁县的这些贫困儿童。
中午午休时备课,晚上便讲课。过程很顺利,我们学完了现代诗的几个特点,小朋友们也陆陆续续写好了自己的诗和对老师的一些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惊喜地看出,这些孩子认真、踏实,且经过了一天的密集排练,在晚自习时,她们依旧活力满满地参与了一个半小时的诗歌读写课。对于贫困县的孩子们,读书是唯一的路,在学习的热情上,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些孩子比城市中同龄的孩子要更胜一筹。
同时,这所学校的师生关系非常好,特别是莎莎老师和她的合唱团学生们。在后期采访中,有许多小朋友提到,加入合唱团以后,自己变得更加有纪律、更加勤奋了。这种认真的习惯、坚强的品格,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们每天孜孜不倦地为这些孩子们种下的最坚实、最珍贵的希望之种。我想,这也是他们活泼却不失勤奋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鑫晴的最初印象并不是乖巧,而是调皮伶俐。在日常生活中,她是小团体中的开心果,进一步跟踪观察时,我发现她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些忧伤的神情,这让我心生疑惑。在歌唱时,她的律动非常好,节奏感很强,状态积极,是优秀的合唱团团员,但在面对老师时,她总是害羞,不敢在乐理课上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和我们交流。
1<7月3日:无忧无虑>
在歌唱时,鑫晴十分投入,常常跟随着音乐自由律动,但只要我的相机镜头一对准她,她立马站得笔直,脸上一点儿表情都没有了。我哭笑不得,到最后也没拍到一个她自然歌唱的镜头。
和她第一次说上话,是在我另外开设的诗歌拓展课上。在拼贴诗环节,我邀请孩子们上台互动,让他们用“是光诗歌”做的网页游戏尝试拼贴自己的诗,并讲述写作意图。学生们都不敢上前,于是我请这次语文考得最高的孩子上台。
鑫晴考了97分,她脸通红地被众人推着,甚至几番想逃回座位上。但当诗歌词条开始滚动时,她的眼睛立刻亮晶晶地盯着每一个字,表情严肃地审视着它们,谨慎地选择每一个词条。
而这是她的诗。
我们有些看不懂,为什么哭的时候是无忧无虑的?这个年纪的孩子,笑的时候才应该无忧无虑呀。
她解释写作意图时讲话很轻,我挨得很近也听不见。
我灵机一动,对她说:“你可以轻轻讲,只告诉我就好,我来当你的传声筒。”
她终于愿意用我能听到的音量说:“如果在我哭的时候,没有人会说我,能让我自由自在地大声哭,就好了。”她擦了擦眼睛。
我和沈老师望着对方张大了嘴巴。
最初的我们震惊于她的敏感。我开始好奇,关于她的一切。
<7月4日:信>
下午排练的时候,莎莎老师将鑫晴叫出去开短会。回到教室时,她在哭。
我当下就去问她原因,她低着头不说话。
她似乎确实不太擅长跟大人交流。
不对,是我做错了。
她说过,“如果我们在哭的时候,无忧无虑地该有多好啊。”
老师在短会上到底说了什么?是批评她唱得不好?是说她平日里太吵闹?本次支教,我带着采访的任务。起初我想趁着这个机会问问她,但又想到她屡屡的拒绝,该怎么办呢?
晚上,教师宿舍里没有空调,我在湖南的夏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因白日直射留下的火热余温,也因她总会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
我的小时候?
那么也许和我一样,写字对她来说容易些。
既然不愿开口,那我们就写信来交流。
· 给鑫晴的信
停笔已是凌晨,起初我很忐忑,担心字迹潦草,担心过于矫揉造作,但她的泪却在我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这个团师生关系非常好,她又如此优秀,莎莎老师应该不会批评她,那她的眼泪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我定下心来,这封信是一定要给她的。与其担心措辞,我更想了解眼泪的真相。在学龄前阶段,情绪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依旧抱持一腔热血也好,“太年轻”也好,我认为不光是幼儿,在长大后的世界,所有人的情绪也都应该被好好地看到、细腻敏锐地重点处理,而绝非一味追逐成绩,放任心灵不管。
只是有时会忘记,有时分身乏术,有时会因为城市的条条框框而顾虑太多。
但在军山中小,这也许便是我所要做的一切了。
<7月5日 午>
中午,我来到多媒体厅,打算将信交给她。
孩子们关了灯正在午休。闲不下来的年纪,教室里时不时传来嬉闹声,我朝最吵闹的方向看去,果然有她欢快的笑脸和蹦跳的身影。
我叫她的名字,她霎时没了声音,磨磨蹭蹭地拉着同伴的手不敢看我,直到被朋友们鼓励着推出角落。
她低着头,我往她手里塞了信,并告诉她这是我们的小秘密,不能被别人看到,她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我,攥着信就跑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没一会儿就溜了出来,围着教室转了好几圈,好不容易借到了一支水笔,又再一次跑回了角落。
半个小时后,我的电脑屏幕前悄悄落下一张折叠起来的纸,再抬头时,她已经跑远了。
孩子们的眼睛是很亮的,他们像一群小猴子一样抓耳挠腮着涌上来,我只能一把抓起它藏在口袋里,等到晚上再读。
这次,她会告诉我答案吗?
<7月5日 夜>
深夜,我开始读她给我写的回答。
我想知道她为什么哭。
我将这个问题藏在了常规采访问题中。
我果然得到了答案。
原来那天去开短会,是因为老师通知她,心悦合唱团会资助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让她来讲讲她家里的情况。她的家境不好,父亲在她出生前出车祸去世了,母亲后来就改嫁了,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她每次提到家都会哭,她很想念他们。
还有好多孩子也被莎莎老师叫出去过,她说看见莎莎为学生们流下眼泪,她更加难过。
故事到这儿似乎已经告一段落。
<7月6日>
她开始经常在上课下课时看着我笑了,这也意味着我们分别的日子将近。
第二天长沙音乐会结束时,孩子们聚在我们身边问我们,下次还会见面吗?侯老师说会的会的。他们又追问,什么时候呢?老师们没办法回答。我没跟鑫晴拍照。
本次支教还有采访任务,班上能说会道的小朋友已经说了个遍。在最后一天,在我问大家还有没有人想接受采访时,我惊喜地看见鑫晴跑过来,举着手跳着叫着说她也要来说一说。
她对着镜头还是胆怯,但她红着脸讲了很多很多,有关歌唱,有关学习,她说,你的声音让我很有安全感,很惊讶你会在那么多人中选中我。
她讲述她的故事。讲到妈妈,她再也讲不下去,于是泪眼婆娑地对着镜头说,祝明天演出顺利,希望军山中小太阳花合唱团能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光。
这天下午,鑫晴往老师们手里塞了好多小零食。
多希望她能够不要这么懂事。
到底怎么样才能长久地、从根源处帮助她,帮助他们走出这一切呢?
<7月7日:音乐会>
正式演出时,她表现得和平日里一样好,导播给了她许多特写画面。
她在采访中说,她加入合唱团的原因,是想要让家人们看见她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
鑫晴的家人们,相信你们也早就透通过直播看见,她是个很棒的女孩。
<尾声:看不见的合影>
火车驶离安仁,窗外的稻田模糊,我口袋里装着鑫晴稚拙却用力的字迹。她的泪,为家,也为被看见的瞬间。
音乐会喧嚣散尽,她跳着说“我也想采访”的模样,和她诗中那个能够无忧无虑哭泣的孩子,在我心底奇妙地重叠了。
看见,原来真的会让人拥有大声说话的勇气。而这份勇气,也悄然回赠于我,留存在那些深夜提笔的冲动、那些不假思索的靠近、那些“想做就去做”的瞬间里。
深夜写就的信,原来并非是年轻的热血,而是穿透隔阂的、质朴的钥匙。上学时被专业课老师们反复强调的“看见每一个孩子”,在军山中小的土地上,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就这么结结实实地撞回了我的怀抱。
我没有和她合照,这小小的遗憾,像一枚未落款的印章,清晰地烙在这段时光里。信纸会泛黄,涂鸦会斑驳,但那个在角落里攥着信、绕着教室雀跃奔跑的身影,连同她的诗,已在我心上拓下一片永恒的印记。
愿那些被歌声和诗行浇灌过的、坚韧而敏感的心灵,终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找到真正能自由落泪的土壤。
而那张未曾拍下的合影,早已在每一次欢笑与凝望中,悄然显影,记录着我与鑫晴互相照亮的过往。军山的风,将守候与观望,那些希望的种子,那些勇敢的幼苗,如何在寂静山岗响亮地生长。
小鑫晴,祝你未来永远好心情。
<尾声>
回上海后,我回到了我所创办的爱心学校的暑期课堂中,说来也巧,湖南军山中小的合唱团叫太阳花合唱团,我的爱心学校也叫向阳花爱心学校。这里的孩子都来自上海的公办小学,父母家人都在身边呵护照料。
前两天,我给爱心学校的孩子们上乐理课时发现,城市中的孩子普遍都认识简谱,对五线谱也有基础认知,班里有半数孩子能熟练认读高音谱表。而我在军山上第一节乐理课时,发现军山的孩子们多半连五线谱上的音符应该放在哪里都不知道。
第三天,我在爱心学校也上了一节诗歌课,最后,他们一起拼出来了这样一首诗。
他们说当学习压力很大时小孩来到了屋顶他的妈妈看见了他,对他说:“你不要难过,和妈妈拥抱就好了。”于是他问妈妈:“幸福是什么形状?”妈妈称他为亲爱的小鸭子对他说春暖花开会是必须之事如果继续生活她会带着珍宝,和他一起去看千里之外的星星摔落天际如果继续生活过去的白日梦也都会实现。他们说小孩是妈妈如同眼睛以及生命中的光一般的存在。
短时间内接触两个教学环境,我确实感受到了不同环境滋养下孩子们的美好相似与一定差异。
在表达情感方面,乡村的孩子多数是留守的,尤其在像军山中小这样的寄宿制学校中,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家人都不在身边,他们的情感往往更内敛、深沉,像山间的清泉,需要用心才能听见其奔涌的声音。他们不轻易诉说,但一旦感受到真诚,便会勇敢地袒露心声,那份真挚令人动容。他们的“无忧无虑”是带着对现实深刻体察后的愿望,是更复杂的诗意。而城市中的孩子,情感世界同样丰富,但他们的表达渠道和获得的回应方式可能更显性、更多元。家人给他们的爱相对而言很安全,他们能大声地快乐地说出爱。
在学习热情方面,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成了乡村孩子们紧迫的学习态度,他们对“读书是唯一的路”有着更为强烈的感知。孩子们在密集排练后依然精神饱满投入诗歌课的状态、鑫晴在采访结束后明确告诉我她就是要考当地最好的初中的神情,都展现了他们惊人的毅力。在丰富资源和开阔眼界的支撑下,城市中的孩子们展现出了很强的创造能力,相对的,存在在他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我之间的竞争会更加委婉和隐蔽。他们的挑战可能更多在于如何在丰沛的资源中保持专注,处理学业压力、同侪压力带来的情绪,以及在多元的选择中找到稳定的、可以安放热情的兴趣点。
无论是安仁的太阳花们,还是上海的向阳花们,他们的心灵都同样敏感而坚韧。乡村孩子的诗里藏着生活的重量与对自由的渴望,城市孩子的诗里亦有成长的烦恼与天马行空的梦想。他们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无条件地“看见”。
鑫晴最终鼓起勇气对着镜头诉说,那份“被看见”后生发的勇气,照亮了她,也深深震撼了我。她的变化启发着我,教育的核心,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是用心去倾听每一个灵魂独特的声音,用真诚去叩开紧闭的心门,并给予他们安全表达的空间——无论是用眼泪、用诗、还是用歌声。
“太阳花”与“向阳花”在时空中奇妙地呼应着,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细心浇灌、播撒阳光的人。
04.心悦合唱团老师感言
在刚刚过去的支教之旅中,我们深感荣幸能与心悦合唱团的李卫敏老师、舒小心老师并肩同行。两位老师不仅以“实地考察资助学生情况”的初心而来,更以满腔的热忱,全程深度融入了我们的音乐支教工作,其无私的奉献与真挚的情谊,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位泊乐团员。
以下是两位老师的感言:
很荣幸这次能随同王超老师的泊乐团队零距离接触乡村师生,感受不同地区的乡村生活。
心悦女声合唱团参与振兴乡村音乐公益三年,像今年这样完整又深度体验乡村音乐帮扶还是第一次,携小女舒小心能在传递合唱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真的很棒。
今天是来长沙安仁县军山乡中心小学的第五天,虽烈日炎炎,但心怀美好,感受到的每一天都不一样~~~清晨被窗外鸟鸣唤醒,开启充满能量的一天,至晚上5:00课程结束已是很疲惫了,但受泊乐军山驻点老师们的感染,晚上和孩子们一起加入自发的游戏环节,放松孩子们的身心,增进彼此的友谊,过程还是很开心的。
音乐支教就像是播撒希望的魔法,它把温柔的关怀与炽热的梦想,编织成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点点星光。心悦合唱团的姐妹会将这有意义有情怀的公益之路一直走下去,在音符的陪伴下,让更多的孩子感受这份独特的礼物,在平凡的日子里带着音乐的美好,勇敢奔赴属于自己的璀璨未来。
心悦女声合唱团 李卫敏
2025年7月5日
今天是跟随王超老师的泊乐团队在长沙安仁县军山乡中心小学帮扶的第五天。和以往在上海为乡村孩子捐款进行远程帮助不同,这次亲身走进支教生活,让我对“帮扶”有了更深的理解。刚来的第一天,我不太适应这里的生活条件。蚊虫肆虐,天气酷热难耐,动辄就来到三十多度,没有空调的房间又闷又热。第一晚我和妈妈就打死了十几只蚊子,时不时冒出的蜘蛛和蟑螂更让我尖叫连连。然而,短短几天过去,我慢慢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吃得好、睡得香,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带领孩子们排练合唱曲目。
旁听课程时,泊乐合唱团“泊淡致雅,乐润人心”的宗旨深深印刻在我心中。我明白想要真正帮助这些孩子,就必须融入他们的生活。感谢王超老师、泊乐合唱团,以及所有资助这次活动的机构,是你们让我有了这段宝贵的成长经历,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更多快乐与希望 。
心悦女声合唱团 舒小心
2025年7月5日
衷心祝愿心悦合唱团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广,让更多孩子在音符的陪伴下感受美好,奔赴璀璨未来!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像李老师、小心老师这样充满情怀和行动力的伙伴们,再次携手,共同为乡村音乐教育贡献我们的力量!
泊淡致雅,乐润人心。愿这份因音乐和爱心结下的情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