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E课堂第十六周周记|乐韵泛舟漾童真 歌声叙事绘童趣
本周是本学期乡村美育E课堂的最后一周授课。第十六周的轮值导师为罗宇欣老师,授课小组成员分别是负责一年级教学的孔依彤(组长)、钟书珏、李安欣、杨思婷、郭亨佳;负责二年级教学的杨栋文(组长)、张梓筠、胡宇琪、陈咏莉、梁梓恩。
一年级组《小白船
一、“开船前”——教材分析与备课
本周一年级学习的是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唱歌,律动》第2课《小白船》。这是一首朝鲜童谣。歌曲采用三拍子,生动地表现了“船儿”在河中摇曳的形象。全曲为二段式结构。第一乐段的后两句进行变化重复。曲调流畅、优美,节奏平稳、舒展,给人以轻舟荡漾、恬静舒适的感觉。第二乐段采用了二部合唱,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和谐悦耳,充满想象,进一步地抒发了人们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所激起的内在情感。
备课重点:
1. 基于唱游教学原则,根据A、B两段歌词设计律动视频
2. 重点学唱A段
二、“行驶中”—— 设计亮点与意图
(一)多维度体验,随乐律动
课程设计主要以学生体验为核心,通过融合多感官:视觉、听觉、动觉(模仿划桨、随乐舞动、画旋律线)、触觉纸巾为学生们构建沉浸式情境,激发一年级孩子们的兴趣,深化其对宁静舒缓音乐风格的审美感知。 我们的设计亮点在于将抽象的音乐要素(三拍子、延长音、旋律起伏)和歌曲意境,转化为如模拟划桨、手臂摇篮晃动、身体摇摆等游戏化的身体律动,以直观的旋律线描绘、歌词联想图片之类的视觉辅助及引导学生们在B乐段用纸巾模拟波浪的运用。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扮演(如安静划船不惊扰小鱼)中自然理解歌词内涵,实现准确且富有感情的演唱。
(二)体验为先,循序渐进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感知律动到分句律动学唱A段,道具以及画旋律线辅助B段学习,最终完成完整的课程学习。创意拓展环节,我们则运用分组合作与角色互换模式,为学生提供表现音乐意境和歌词内容的实践空间,落实教学目标。 整体设计中,我们始终践行“体验为先、寓教于乐”的理念,将音乐素养培养目标有机融入趣味盎然、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活动中,让《小白船》真正“划”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靠岸边”——教学反思与感悟
羊脑学校本周授课教师 孔依彤:
第二次与羊脑学校的孩子们云端相见,既紧张又激动。上次由于设备原因,未能和孩子们进行及时的、准确的沟通与交流。感谢班主任唐老师的帮助,让我们这学期的最后一节音乐课克服了设备的困难,顺利完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设计的律动非常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回应,这也让我十分有成就感。在日后的教学与备课中,将更多律动元素融入到歌曲中,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在歌唱中表演与创作。
新洲学校本周授课教师 李安欣:这次授课并非我第一次见新洲学校的孩子们,但因为种种原因、却是我第一次给他们上课。对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让孩子们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这首歌曲?让他们在温馨的氛围中觉得有趣、想要继续上这节课?带着忐忑的心,在简单的导入后,我开始带领孩子们进行左右摇摆的动作,简单对歌曲律动进行初体验,并让他们在这个律动中不断改变动作的形态,这些动作有时贴合歌词、有时关联生活。让我十分惊喜的是,孩子们不仅迅速进入状态,对这个律动也十分喜爱,让整节课变得更加顺利。下课后,孩子们高兴地呼喊着,兴奋地告诉我他们有多么喜欢这首歌、这些动作、这节课时,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涌了上来。语言可能会骗人,但音乐和眼睛不会,我看到他们眼里的渴望,听到他们清脆的童声,就像一只只小白船,承载着更多美好和希望向着远方飞去,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作为老师的幸福,更是作为一同沉浸在这种美好中的人的幸福。我相信,这节课是对我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选择音乐教育这个专业最好的回应。
二年级组《十只小猪过河》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对故事性、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和表演兴趣浓厚,他们初步具备合作意识,但需引导协同表演,培养团队责任感。在音乐知识方面,二年级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的音阶和基本节奏型,并能够初步感知和表达感受到的音乐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先前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狮王进行曲》、《小蜜蜂》《小花雀》等动物主题的相关作品,具备以动物形象、在音乐游戏中培养音乐表现力的基础。
《十只小猪过河》是一首2/4拍、中速、情绪欢快风趣的歌曲。歌曲由4个乐句构成,乐句清晰,重复性强。旋律流畅,节奏简洁,以四分和八分音符为主。歌词风趣直观地表现了“十只小猪过河,猪大哥数数少了一只,原来少的一只是自己”的小故事,适合基于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和编创表演的音乐活动。歌曲中 m-d’的六度音程,以及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知识点,可借助柯尔文手势巩固本学期乐理知识;编创动作、分角色表演等环节,既能回顾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成果,又以趣味性结尾延续学习热情,助力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设计亮点
(一)角色音色模仿
在本周《十只小猪过河》唱游课教学设计中,除基础唱游环节外,我们特别融入“角色音色模仿“创意模块以提升课堂趣味性。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角色特征,尝试用不同卡通人物的声线演绎歌曲。例如:用圆润洪亮的音色塑造“猪大哥”的憨厚形象,或是模仿《熊出没》中”熊大熊二”略带沙哑的粗犷嗓音诠释森林伙伴的角色特质。这种设计,既让学生在熟悉的角色情境中感受演唱乐趣,又能通过具象化的音色模仿,轻松的理解音色的明暗、强弱、虚实等特点。
(二)复习“手号”学新歌
本周的E课堂为本学期最后一节线上支教的音乐课,学生通过往期的学习,已学会了柯尔文手号。在教学设计中先带学生一起玩手号游戏,巩固复习各个手号,再通过三音列的构唱(教师连续变换三个手号,其中前两个手号唱出来,学生构唱最后一个音),难度的升级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专注,同时能够辅助解决学生在学唱中的音准问题,培养内心听觉。通过手号游戏的预热,学生们能够积极地打着手号逐句学唱新歌,同时更加注重唱准每个音,有个别句子没有唱准时,教师可以将不准的音挑出来做三音列的构唱,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较有难度的音准。因此,在最后一节音乐课中,响应了柯达伊教学“熟歌学本领,本领学新歌”的理念,在教学中加入手号游戏,能够巩固和锻炼学生的音准,学生再通过这个好用好玩的“小工具”去学习更多美妙动听的歌曲。
教学反思
1、情境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故事导入与角色创设,二年级学生能快速融入 “小猪过河” 情境,肢体动作模仿与表情反馈显示其对欢快音乐情绪的感知。但线上收音问题导致无法通过歌声互动强化情境沉浸,后续教学可增加现场角色扮演的即时反馈,提升故事与音乐的联结深度。
2、创意实践的延展性:动作编创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线上互动限制了小组协作的深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预留 “弹性空间”以灵活教学。
3、技术问题的教学启示:收音障碍暴露出线上音乐教学对 “视听结合” 的依赖性。无论线上线下,均需强化视觉化教学手段(如节奏图谱、手势示范),并设计 “无声音互动” 预案(如文字节奏接龙、视频动作打卡),确保技术限制下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
学期结语
乐声连童心,美育共成长。本学期的乡村美育E课堂支教活动进入尾声,十六周的陪伴,160节充满欢笑的音乐课堂,是孩子们跟着节拍舞动的身影、唱游在音乐的海洋时的专注神情,让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步伐。未来我们会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以旋律为桥传递艺术温度,用节奏为尺丈量成长轨迹,借歌声为笔勾勒多彩童年,助力乡村孩子拥抱音乐世界。同时,也将通过支教实践厚植青年学子的公益情怀,锤炼音乐专业师范生本领,期待美育的种子在乡村沃土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灿烂的花朵,芬芳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