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背后的故事|当山里娃遇见“音乐妈妈”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教室时,思源实验学校天使之梦合唱团的琴声已如清泉般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合唱团里有一位被孩子们亲切称为"音乐妈妈"的教师,在她的坚守下,许多音乐梦想在这里萌芽。他们的故事,我们慢慢道来。
梦想萌芽:从乡村讲台到音乐殿堂
1999年的秋天,刚从中专毕业的何玲娜背着行囊来到泉水镇富水希望小学。斑驳的黑板、破旧的风琴,这个连正式音乐课都没有的乡村学校,却成了她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孩子们唱歌时眼里的光,比星星还亮。"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调任多所学校,无论条件如何艰难,她没有一刻放弃过上音乐课,“我就是觉得音乐是孩子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农村初中上课用的破旧风琴
2017年,"快乐合唱3+1"项目如春风般吹进汝城。作为兼职音乐教研员,何老师带着40名音乐教师到长沙参加合唱训练营。
“授课的全是顶级音乐家,是平日根本无缘结识的教科书上提及的音乐大师。比如,有《我爱你中国》词作者瞿琮老师;还有创作出《祖国,慈祥的母亲》《雨后彩虹》的曲作者陆在易老师等。”在德清公益的支持下,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谈起德清的公益帮扶,何老师如数家珍。2017年,合唱训练营期间,《库斯克邮车》公开课获得湖南省音乐教研员薛晖老师一对一指导,并给出了1500多字的整改意见。
同年9月,何老师和家人带着5个多月大的孩子前往湖南永州江华县,参加线下柯达伊培训。随后,德清还邀请了匈牙利的兰迪老师,为汝城县音乐老师线上系统地教授柯达伊教学法,使老师们在上音乐课何带合唱团时能够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法的优势。
2019年7月天使之梦合唱团在长沙音乐厅演出
2019年,天使之梦合唱团成功入选米多多合唱夏令营。为了练好《家乡》和《大鱼》两首作品,全体师生都奋发图强。由于《大鱼》这首歌是三声部,对当时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合唱团颇具挑战,练习时难以进入状态。“快乐合唱3+1”指导专家雷永鸿老师在夏令营期间全程陪伴,给出了大量指导意见。例如,在结尾处,他指导大家做一个渐强,再转为渐弱渐慢的处理,并在后部分加入大鼓,使音乐更具对比和层次感。最后,合唱团惊艳亮相长沙音乐厅,演出视频在抖音获得60万+浏览量。
2025年3月26日,何老师执教的《有趣的宫商角徵羽》课程在“米多多公益直播间”播出。该课例由河北省廊坊市中小学音乐名师韩晓颖工作室指导,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音乐理论与教学法教学部主任谢铭磊老师主持。课程观看人数达1.3万,点赞次数超3.7万!
“‘快乐3+1’项目不仅为汝城音乐老师开辟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也在逐步改变基层音乐教育的生态。最初,德清将大城市的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引入乡村学校;如今,教育局每年定期举办合唱比赛,孩子们的日常音乐教学得到了更加坚实的保障。音乐老师们拥有了展示和提升的平台,许多老师还发表了多篇科研文章,成长通道愈发宽广。”
童声绽放:紫阳紫怡的音乐成长记
在思源学校合唱团的排练厅里,紫阳和紫怡这对姐妹花的故事,正为何老师的音乐教育理念谱写着最动人的注脚。
"合唱团选拔那天,我的手心全是汗。"紫怡回忆道。经过两轮严格的筛选,姐妹俩从上千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合唱团的一员。"当看到录取名单上有我们的名字时,我们抱在一起又哭又笑。"紫阳补充说。
在音乐课堂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记得有次排练《茉莉花》,我们总是唱不准那个转音。"紫怡说,"老师没有批评我们,而是带着我们玩'声音过山车'的游戏,让我们在欢笑中掌握了技巧。"
对紫怡来说,合唱团带给她的不仅是音乐技能。被分到中声部时,她曾失落得想退出。"为什么我不能像周瑜那样当领唱?"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她心头。直到好友周瑜告诉她:"合唱就像彩虹,需要所有颜色一起才能美丽。"何老师也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开导她:"中声部就像蛋糕里的奶油,看似不起眼,但能让整个味道变得美妙。"
"现在我觉得,中声部反而是最温暖的位置。"紫怡笑着说,"就像何老师说的,我们是在用声音拥抱其他声部。"
妹妹紫阳则在合唱中领悟到了更深层的意义。"何老师总说,合唱不是用嘴巴唱,而是用心在对话。"这个认知让她的音乐之路发生了奇妙转变。"以前我只关心唱得准不准,现在我会思考这首歌要传递什么情感。"
紫阳(何老师左三)
这种转变也延伸到了她们的生活中。妈妈惊喜地发现,曾经害羞得不敢在亲戚面前说话的两个女儿,现在会主动争取表演机会。"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们开始互相指导作业,说这是跟合唱团学的'团队精神'。"妈妈笑着说,"有天我听见紫阳在教姐姐数学题,用的全是何老师教唱歌时的耐心语气。"
如今,紫怡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剧演员,而紫阳则想跟何老师一样当音乐老师。"我想把何老师教给我的都传下去,"紫阳认真地说,"特别是她告诉我们的话:'你们的声音,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物。'"
在采访的最后,姐妹俩不约而同地哼起了校歌《我心飞扬》。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身上,那和谐的二重唱,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友谊和梦想的美丽故事。而这,在合唱团里每天都发生着。
教育的回响:朱灏璇的传承之路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动人的歌词,正是朱灏璇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十年前那个在县文艺汇演上怯场的小姑娘,如今已成长为和恩师并肩执教的音乐教师。
“县礼堂里,来自各校的学生吵吵嚷嚷,场面几近失控。何老师没有厉声呵斥,而是拿起话筒即兴唱起一首童谣,清澈的歌声如清泉流过,孩子们不自觉地安静下来,跟着节奏拍起手掌。"那一刻,我看到了音乐的力量,"朱灏璇回忆道。
在六中求学期间,何老师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朱灏璇。"合唱不是选美比赛,每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何老师总是把害羞的学生安排在显眼位置,用鼓励的眼神给予他们勇气。这种"舞台民主"的理念,让朱灏璇明白教育的真谛——不是选拔尖子,而是点亮每个生命的可能性。
更让朱灏璇感动的是老师"以心传心"的教育方式。"她总能察觉我们的情绪变化,一句'最近有什么开心事吗?'就能让人敞开心扉。"在重点中学普遍以分数论英雄的环境里,何老师坚持用音乐滋养学生的心灵。正是这份温暖,让朱灏璇在高考后毅然报考了师范院校。
命运给了这对师生奇妙的缘分。2023年,朱灏璇回到母校任教,在"青蓝工程"中再次成为何老师的徒弟。疫情导致的教学经验不足、跨科教历史的困扰,都在何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迎刃而解。"她教我备课要像谱曲,既要把握主旋律,也要照顾每个'声部'的特点。"朱灏璇翻着何老师送给她的教学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特点。
如今她负责学校二年级的合唱社团,学着用何老师的方式,把批评化作幽默的提醒,将训导变成温暖的对话。虽然还达不到"四两拨千斤"的教育艺术,但她已深深懂得: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育完整的人。
桃李芬芳:绽放童声与传承乐章
那些曾在何老师音乐教室里放声歌唱的孩子,如今早已带着歌声里的力量,在不同的天地间绽放。他们或许没有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却都把音乐课上收获的温暖与勇气,酿成了自己人生的旋律。
如今已成为音乐教师的朱娉,已将何老师的这份教学理念传承给了孩子们,她也学会了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再像聊秘密似的悄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她总说‘教学相长’,这份终身学习的态度,比任何音乐技巧都珍贵。”说这话时,她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暖的回忆。笔记本的每一页都记录着她的成长和心路历程,仿佛何老师的教诲和鼓励依然在耳边回荡。
来自汝城第六中学的音乐教师袁婷锋谈及何老师时激动不已,“没想到,十年后我们会一起在‘快乐合唱3+1’公益项目里再次相交,能有机会一起参加培训,并肩成长,合唱公益的持续助力让我有了能把学校合唱团一直做下去的动力。”她时常会想起冲刺音乐特长生考试的那个寒冬,老师裹着围巾陪她练声的模样。“现在我也常常陪学生练到很晚,才懂那种‘慢慢来’里藏着的耐心。”
这些散作满天星的学生们,是一个普通音乐老师教育人生最辉煌的乐章,也是合唱教育传承的最好见证。
尾声:永远合唱的我们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思源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室,紫怡正耐心地指导新加入的一年级孩子们练声,“声音要像棉花糖一样柔软哦”,合唱团的传承在一句句温柔的指引里,有了最鲜活的模样。
姐姐紫阳升入初中,成为了学校合唱团的骨干,在六中的音乐教室里开始新的合唱旅程,袁婷锋正带她们排练《明天》。城市的另一端,鼓圈教室里,朱娉带着孩子们敲出的音乐节奏,与乡村学校的下课铃声奇妙地呼应。
合声的美妙正在于此,幼小时种下一颗种子,随着生命的成长慢慢发芽、开花,等到成熟时,这朵花又化作新的种子,随风播撒到更远的地方,唤醒更多孩子眼里的光。这不是一场刻意的传承,却比任何约定都动人。那些曾被音乐点亮的童心,如今正化作无数束光,照亮更多孩子的路。就像合唱里的每个声部,各自发光,又彼此成就,最终汇成一曲名为“成长”的交响乐。这曲交响乐里,最动人的,从来都是那些不断生长的童声——它们带着勇气,带着温暖,带着对世界的热爱,一直唱下去,唱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汝城思源实验学校天使之梦合唱团
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天使之梦合唱团成立于2018年10月,是一支充满活力与温情的校园艺术团体。合唱团现有团员近80人,其中,小学部45人,初中部35人,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近三分之一,合唱团在提升学生合唱艺术水平的同时,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合唱传递关爱。曾代表汝城县,受邀参加2019“快乐合唱3+1”合唱夏令营,在长沙音乐厅演出,深受好评,演出视频在优酷、抖音等平台点击量近万。
合唱团指导教师团队由学校音乐教研组的十一名专职音乐教师组成,在郴州市名教师、市级音乐骨干教师、县音乐兼职教研员何玲娜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团结协作,积极依托德清公益课堂帮扶,教师的合唱指导、课堂教学等专业能力逐年提升。
目前,合唱团采用梯队培养模式:
一梯队(五、六、七年级):承担主要演出与比赛任务。
二梯队(三、四年级):夯实基础,储备新生力量。
未来规划:筹备一、二年级合唱团,实现“小初衔接”的艺术培养体系。
自成立以来,合唱团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2019年:作品《家乡》、《大鱼》获郴州市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爱国歌》《库斯克邮车》获2023年郴州市“助力旅发大会”中小学合唱比赛一等奖;2024年,《米多多之歌》《中国少年》获郴州市中小学合唱展业二等奖;2025年,《同一首歌》《青青世界》获汝城县“快乐合唱3+1”合唱比赛初中组第一名。班级合唱郴州市获市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
合唱团不仅注重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更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通过《半条红军被》《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经典作品,厚植家国情怀,借助德清公益“快乐合唱3+1”等平台,让留守儿童登上省级舞台,增强自信。日常排练融入心理关怀,用合唱艺术疗愈心灵,培养团队归属感。
未来展望
让每一个音符都有温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
合唱团将持续深化“合唱+德育”模式,让更多孩子在歌声中感受美、传递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