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背后的故事 | 童声燎原,长征路上的歌
长沙音乐厅外,江西于都雩山中小学合唱团的清亮歌声在这片"万山红遍"的土地上回响。
这场跨越山海的音乐对话,始于指挥胡青琼老师一年前在"米多多公益直播间"的全勤打卡。正是通过直播间系列课程的持续学习,胡老师成功入选2024"音籽合唱团",获得赴长沙参加"合唱训练营”的机会。返校后,她将所学融入日常排练,带领合唱团从近百支音籽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2025年“米多多合唱夏令营”入场券。从线上学习到线下展演,从课堂排练到专业舞台,这条成长路径也正是"音籽"计划赋能乡村美育的生动缩影。
01
歌声里的红色基因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八万六千名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91年后的今天,站在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前仍能感受到历史深沉的呼吸。
红色的血脉早已悄然融进于都县雩山中小米多多合唱团的肌理,孩子们经常唱红歌,参观红色纪念馆,听老师讲红色故事。胡勇团长说:“孩子们是喝着于都水、听着长征故事长大的,红色是刻进骨肉和血液里的底色。美育是对孩子们价值观的塑造,红歌里有爱国信念、无私奉献、集体观念、理想信仰——这些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在2025“米多多合唱公益音乐会”的展演中,雩山中小米多多合唱团选择《从此》作为展演曲目别有深意。指挥胡青琼老师说:“于都精神孕育于长征史,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讲述着这个故事,团里基本上每个孩子都看过这部作品。‘从此’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曲,孩子们也是红军的后代,对于爱国革命的情感与理解,早已刻入骨子。”
钢琴伴奏赖莉莉老师在弹奏时会有意加重低音部,让和弦显得深沉而坚定。“我想用琴声模拟出于都河的流水声、红军的脚步声,还有告别时的心跳声。”她认为,技术可以训练,但对歌曲的情感理解需扎根于文化土壤。“孩子们或许说不清‘和声进行’或‘曲式结构’,但他们懂得什么叫牺牲、什么叫信仰。”
钢琴伴奏赖莉莉老师
02
“梯队式”训练方法
雩山中小米多多合唱团有一张特殊的“成长地图”:一年半时间从50人扩展到近300人,团员覆盖年龄从7岁到12岁,这种扩张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精心设计的“梯队式训练体系”。
“我们通过3个途径。第一个是广泛宣传,第二个是培养苗子,第三个是在培养苗子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全校性的合唱团。除此之外,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在德清基金会的支持下,有很多专家教授们来为学生们上课,受益匪浅。”胡勇团长在采访中介绍道。“除了教师们的努力,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希望把美育浸润的观念传递给每一个家庭。”
指挥胡青琼老师
面对合唱团内大部分零基础的成员,胡青琼老师精心制定了阶段性训练目标。“我以趣味为首要原则,将所有的训练融入游戏故事、肢体律动等元素,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歌唱,进而愿意开口大声唱、享受歌唱乐趣。第一个阶段是启蒙与兴趣的建立,大约为一个学期,核心目标就是让孩子们爱上歌唱。”
而在针对多声部当中的音准、节奏等较为困难的问题时,胡老师从专业角度分析,通过基础训练、听觉培养、声部协作、节奏技巧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单声部固化训练,每个声部先单独练习选一个持续音,比如低声部的根音作为地基,其他声部演唱时需要始终倾听、精听这个音;第二个是和声听觉开发,我将团员分成三组,分别唱和声do、mi、sol,再通过指挥手势调整,比如让某组突然静音,感受和声缺失。或者让某一个组故意唱不准,让大家识别不和谐感;第三个是轮流让不同组担任主旋律。利用声部叠加的方式,每个声部选1-2名音准好的学生担任监听员;第四个是将节奏问题的解决拆解成节奏单词,比如切分音,可以读成苹果梨,对应节奏的长短,用生活化的词汇帮助记忆。此外,我还会运用多声部的节奏游戏,比如第一个声部拍手、第二个声部跺脚……”
赣南科技学院副教授蔡思颖老师在为孩子们指导排练
赣南科技学院副教授蔡思颖老师是于都县的“快乐合唱3+1”合唱指导专家,长期为合唱团开展指导,此次“米多多合唱夏令营”蔡老师全程陪伴,对两首曲目进行精细化处理。她通过示范唱与情绪感染引导孩子们将《从此》的旋律融入意象,“ ‘从此千里万里’,这不是一个人的告别,是一条河的远征。我们的声音,要共同汇成一股洪流。”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的声音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不再是机械的声部叠加,而是变成了有生命、有画面的声音河流。

刁志君老师为孩子们指导排练
广州小海燕合唱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刁志君老师也在授课之余为孩子们指导排练,他从气息出发,引导孩子们多用小肚子“唱歌”,在练声时尝试用扎马步的方式将脚后跟拎起来,“上本身保持放松,请你们去感受腰部的力量。两个人手拉手形成一条直线往后倒放松,感受声音的力量往后延伸的状态。”“长音要给气,像柳丝飘动的感觉,要像投篮一样把声音送出去。”“咬字一步到位,比如唱到‘那个秋夜明亮的月’时注重声音的连贯与起伏。”
03
歌声深处的回响
在这样日复一日专业的训练下,雩山中小米多多合唱团的孩子们进步速度突飞猛进,孩子们也会在日常的排练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五年级的谢佳、邓佳、赖芊璇在合唱团相处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了好朋友。高声部的赖芊璇,总会在休息时主动帮低声部的同学校准音准,手指在琴键上轻轻敲出音阶,耐心地说:“你再试试,这个音要比刚才再沉一点。” “在排练的时候,如果对方嗓子哑了,还要唱领唱的时候呢,我会跟她一起告诉老师,帮忙替换其他成员。在唱歌时,如果她是从其他声部转来我的声部,我会帮助她更快学会这个声部的音色,主要是在一些细节上面。在宿舍里面呢,也会和其他声部的舍友一起互相学习。”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铺上,歌声混着笑声,成了宿舍最温暖的背景音乐。不过,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小矛盾。有一次排练新歌曲《月亮粑粑》时,有小伙伴觉得低声部的节奏慢了半拍,有的却觉得是高声部的音太高,两个人说着说着就红了脸。僵持的时候,邓佳突然哼起了歌——正是她们都喜欢的歌曲《从此》。“从妈妈的孩子变成祖国的少年,石刻的名字是献给大地的诺言。” 熟悉的旋律慢慢化解了尴尬,大家都跟着哼唱起来,唱到最后,之前的矛盾早就烟消云散。谢佳后来笑着说:“每次有矛盾出现时,一唱歌就好了,好像歌声能把大家的不开心都带走。”在歌声当中,所有人的责任感都在日益提升。小小的她们,内心都装着雩山中小米多多合唱团的集体荣誉感。对邓佳、谢佳、赖芊璇来说,合唱团更是她们梦想蜕变的发生地,且都不约而同地朝着音乐的梦想扎根发芽。
赖芊璇:“我从来没有学过音乐,但是加入合唱团之后,我想成为一名很有名的歌手。”
谢佳:“加入合唱团之后,让我更加坚定地想成为一名音乐老师。”
邓佳:“在合唱团的过程很辛苦,我也想过放弃,但是我一想到如果放弃的话,那我这几年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如果每个人都放弃的话,那我们的合唱团就不会再持续表现得那么好了。所以我不会放弃的,我热爱合唱、热爱音乐,长大以后我也想当一名音乐老师,把音乐传承给下一代人。我最想教给学生的就是让他们热爱唱歌,是真的发自内心喜欢的。”
40名合唱团成员,像邓佳、谢佳、赖芊璇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2025年7月14日,长沙音乐厅的演出舞台上,女孩们身着深蓝色连衣裙、男孩们身着白色西装。舞台中央,当《从此》的旋律响起时,他们的目光越过观众,仿佛看到了于都河的波光。
“从此千里万里都在这条河边,千年万年记得那年日月……”
台下的胡勇团长眼眶微热。他想起建团之初的质疑声:“搞合唱会不会影响学习?”“农村孩子学音乐有什么用?”如今孩子们用市县五个奖项、用文化课进步的分数、用眼里自信的光作了回答。
“美育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他说,“这些孩子里可能有未来的音乐家、老师,也可能只是普通劳动者,但合唱给他们的合作精神、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和坚持的勇气,会让他们走得更远。”
指挥胡青琼老师认为,乡村合唱团最大的瓶颈“不是技巧,是视野”。而这次长沙“米多多合唱夏令营”之行打破了这种局限。“孩子们听到了国内顶级童声合唱团的声音,见了专家,住了大学校园——这些经历比奖杯更重要。”
雩山中小米多多合唱团在长沙音乐厅
演出结束时,台下掌声如潮。孩子们手拉手,仿佛在叽叽喳喳地说着:”我们好像真的走了一次长征。”“从于都到长沙,500公里。““但歌声传得比这远多啦。”
04
千年万年记得那年日月
回于都的车上,孩子们累得东倒西歪睡去,手里还紧紧攥着“米多多合唱夏令营”优秀学员的奖状。梦里,还在轻轻哼唱着从江西带到湖南的歌:“月亮粑粑,踩着瓦渣……”
车窗外,夕阳西下,湘赣丘陵连绵如浪,仿佛91年前那支队伍仍在前行。而车上孩子们的歌声,正如当年出发时的火把,或许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江西省于都县雩山中小米多多合唱团原团名为雩山中小学雩山之声童声合唱团,来自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合唱团成立于2023年3月,成员均为音乐素质优异的小学生,年龄约为7-12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梯队式”培训,每周坚持“课后+周末”双时段训练,合唱团成员由50人扩大到近300人,成立仅一年半,连续斩获五项县级、市级荣誉,展现乡村美誉的蓬勃活力!
2023年11月,获于都县中小学合唱展示活动一等奖。 2024年12月,获庆祝第40个教师节文艺汇演和于都县首届校园合唱艺术节一等奖。 2025年2月,获赣州市第九届中小学幼儿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2025年6月,获于都县中小学合唱艺术节,校级团和班级团均一等奖。。